2019 CSCO | 中國創新藥物臨床研究看今朝

2019-09-25     醫脈通腫瘤科
2019年9月18-22日,第二十二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2019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學術年會在美麗的廈門召開,本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以「創新精準研究,探索智慧醫療」為主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彙集,聚焦腫瘤臨床前沿,呈現一場饕餮學術盛宴。在CSCO「創新藥物臨床研究數據專場」,多位腫瘤大咖分享了國內創新藥物臨床研究的最新進展,吸引了眾多與會者的關注

1

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介紹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3期研究GEMSTONE302的最新進展。GEMSTONE302研究旨在評價CS1001聯合含鉑雙藥化療與安慰劑聯合含鉑雙藥化療在IV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初治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IV期NSCLC約占所有原發性肺癌患者的40%。對於無EGFR或其他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與最佳支持性治療相比,化療可延長生存期,但改善極為有限。

CS1001是由基石藥業開發的在研全人源全長抗PD-L1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結合PD-L1,阻斷其與PD-1的結合,可降低在患者體內產生免疫原性及相關毒性的風險。早期臨床研究中,CS1001單藥或聯合化療在多種腫瘤中展現了持久的抗腫瘤活性,包括MSI-H的實體瘤,膽管癌,淋巴瘤,胃癌,食管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等。

GEMSTONE302計劃入組患者480例,將未經過治療的、驅動基因陰性的IV期鱗狀和非鱗狀NSCLC納入同一個臨床研究。主要研究終點為研究者評估的PD-L1≥1%的受試者的PFS和所有受試者的PFS;次要研究終點為OS、盲態獨立中心審閱委員會評估的PFS等。

GEMSTONE302是國內唯一的一個正在進行的抗PD-L1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晚期NSCLC的3期研究,約有40家中心參與了GEMSTONE302研究,已入組250例病人,目前進展順利。

2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介紹了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一線治療晚期NSCLC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

信迪利單抗是一種全人源免疫球蛋白G4(IgG4)單克隆抗體,在肺癌中展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安羅替尼是一種新型小分子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有效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成纖維生長因子受體(FGFR)、幹細胞生長因子受體(c-Kit)等激酶的活性,進而發揮抗腫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信迪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或轉移性NSCLC的ⅠB期研究納入驅動基因(EGFR/ALK/ROS1)陰性、未經治療的ⅢB~Ⅳ期NSCLC患者,年齡18~75歲,ECOG 0~1分。給予信迪利單抗(200mg,q3w)和安羅替尼(12mg/d,連續2周,休息1周),直至疾病進展(PD)或不可耐受的毒性。研究主要終點為ORR和安全性,次要終點包括DCR、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

截至2019年7月3日,共計16例患者實現部分緩解(PR),6例患者實現疾病穩定(SD),ORR為72.7%(49.8%,89.3%),DCR高達100%(84.6%,100%)。

PR患者中62.5%(10/16)的患者在治療兩周期之後即達到腫瘤緩解,81.8%的患者仍在治療中。無論PD -L1或腫瘤突變負荷(TMB)的表達如何,所有亞組患者均達到較高的緩解率。

該研究結果顯示,信迪利單抗聯合安羅替尼治療初治的晚期NSCLC具有令人鼓舞的抗腫瘤活性。同時未增加非預期的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這種chemo-free的新模式,有望成為未來一線晚期NSCLC的新選擇。但研究結果需要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證實。

3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介紹了替雷利珠單抗治療復發/難治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單臂、多中心、2期、中國關鍵註冊研究結果。

替雷利珠單抗(BGB-A317)是一款在研的人源性lgG4抗程序性死亡受體 1(PD-1)單克隆抗體,臨床前數據表明,巨噬細胞中的 Fc 受體結合之後會激活抗體依賴細胞介導殺傷 T 細胞,從而降低PD-1 抗體的抗腫瘤活性。

該研究納入70例先前接受過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治療失敗或者接受了至少兩項 cHL 系統治療且不適合 ASCT的復發難治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單抗(200mg、IV、Q3W),治療將持續至疾病進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研究結果。主要研究終點為獨立審查委員會(IRC)評估的ORR。次要研究終點包括緩解持續時間(DOR)、PFS、完全緩解率(CRR)、起效時間(TTR)。

截至數據節點,在隨訪時間最少為 23.8 周、中位隨訪時間為 13.9 個月的情況下,由 IRC 評估的 ORR 為 87.1%(61/70);44 位患者(62.9%)達到了完全緩解(CR);17 位患者(24.3%)達到了部分緩解(PR)。

多數不良事件(AE)為一級或二級,在多於 5%的患者中出現的與免疫相關(ir)TEAE包括甲狀腺疾病(22.9%)、皮膚不良反應(8.6%)及肺炎(7.1%)。

替雷利珠單抗耐受性良好,安全性與其他同類抗PD-1單克隆抗體相似,對ASCT失敗或不適合ASCT的復發/難治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療效顯著,總體緩解率87%,完全緩解率63%,截至2018年11月26日中位DOR及PFS均未達到。

4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沈琳教授介紹了帕博利珠單抗對比化療二線治療晚期/轉移性食管腺癌(AC)或鱗狀細胞癌(SCC)的KEYNOTE-181亞洲亞組分析結果。

晚期轉移性食管癌是全球第7大常見癌症,一線化療後選擇有限,預後較差。全球三期研究KEYNOTE-181結果顯示,帕博利珠單抗二線治療對比傳統化療可顯著改善PD-L1 CPS≥10%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考慮到食管SCC和AC的病因不同,且亞洲患者以SCC為主,因此沈教授對KEYNOTE-181中的亞洲患者數據進行了單獨分析。

KEYNOTE-181研究納入了晚期/轉移性食管AC或SCC,或胃食管交界部Siewert I型腺癌,根據RECIST V1.1具有可測量病灶,在一線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出現疾病進展,PS 0-1分。研究按1:1分為帕博利珠單抗組(200mg IV Q3W,至多35個周期)及化療組(紫杉醇或多西他賽或伊立替康)。主要終點為不同人群中的OS(腫瘤PD-L1 CPS≥10的患者、鱗狀細胞癌患者、所有患者),次要終點為PFS、ORR、DCR及安全性。

亞洲人群結果表明,對於食管鱗癌患者不論PD-L1表達的患者,帕博利珠單抗組中位OS為10.0個月,較化療組有6.5個月的顯著延長(HR=0.63;95%CI 0.50~0.79)。PD-L1 CPS≥10的患者中帕博利珠單抗組中位OS可長達12.5個月,較化療組有6.5個月(HR=0.52;95%CI 0.37~0.74)的顯著生存獲益,且安全性良好。在總體患者中,帕博利珠單抗中位OS為10.0個月,顯著高於化療的6.5個月(p<0.0001)。PFS的延長並不明顯,但疾病緩解時間明顯延長。

該研究結果表明,在亞洲患者中,與化療相比,帕博利珠單抗作為二線治療晚期食管癌顯示出了OS獲益,帕博利珠單抗與化療相比,具有更有利的安全譜。這些數據支持帕博利珠單抗在亞洲晚期食管癌患者中可作為一種新的二線標準化療。

5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李進教授介紹了一項關於抗PD-L1單抗CS1001的多中心、開放性、劑量擴展1b期臨床試驗:CS1001聯合順鉑和氟尿嘧啶(CF)治療食管鱗癌患者的初步研究結果。

目前晚期食管鱗癌一線治療手段匱乏,療效有限,需要積極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該研究納入了既往未接受過針對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癌的系統性抗腫瘤治療,PS評分0~1的患者。入組患者接受CS1001(1200mg、IV、Q3W、d1)+順鉑(80mg/m2、IV、Q3W、d1,至多6周期)+氟尿嘧啶(800mg/m2/d、IV、Q3W、d1-d5、至多6周期),CS1001維持治療直至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主要研究目的是初步評價CS1001聯合CF化療方案作為一線治療的抗腫瘤療效,次要目的是評價該方案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截至2019年7月1日,共有23例患者入組並接受了研究治療,其中17例患者仍在接受治療,6例患者終止了治療。在接受治療的23例患者中,18例患者被納入有效性分析,其中14(77.8%)例患者達到了RECIST V1.1標準PR。

CS1001中位治療持續時間為131天(範圍3-313天),18例(78.3%)患者出現≥3級TEAE。最常見的聯合治療方案相關的不良事件包括貧血、中性粒細胞計數降低、白細胞計數降低、噁心和食慾下降。

該研究表明,CS1001聯合CF化療方案在治療食管鱗癌中表現出了良好的抗腫瘤活性,ORR達到77.8%(14/18),且緩解可持續。至數據截止日,所有緩解的患者均未出現疾病進展。CS1001聯合CF化療方案患者可耐受,聯合治療方案的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支持其在食管鱗癌患者中的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6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介紹了一項白蛋白紫杉醇+卡鉑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對比紫杉醇+卡鉑作為挽救治療用於抗PD-1治療失敗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的2期臨床研究結果。

該研究入組135例未接受過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卡鉑及內皮抑素的抗PD-1失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2:1隨機分組為NCE組(白蛋白紫杉醇260mg/m2 d1+卡鉑AUC=5 d1+內皮抑素15mg d1-14,Q28d)以及PC組(紫杉醇175mg/m2 d1+卡鉑AUC=5 d1,Q21d)。主要終點為PFS,次要終點為ORR、DCR、OS及安全性。

目前 18例可評估療效的患者中,NCE組1例(8%)患者達到了PR,DCR為77%(10/13),PC組DCR為40%(2/5)。PFS目前尚不成熟。

該研究表明,白蛋白紫杉醇+卡鉑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對比傳統紫杉醇+卡鉑治療PD-1失敗後轉移性黑色素瘤顯示出一定的臨床療效,同時未明顯增加治療毒性。但目前僅有19例患者入組,試驗數據尚不成熟,期待更多患者的加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Q3caW0BJleJMoPM00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