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新聞承包了全國人民最大的笑點。
「量子波動速讀」
廣告詞號稱:
「5分鐘能看完10萬字的書,即使閉著眼也能和書發生感應。」
「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
錢一交,班一進,保你孩子天眼大開,過目不忘,從此馳騁在人生的光明道上。
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牛逼,太牛逼了。
功效如此強勁,背後的原理也相當玄乎:
「量子糾纏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非常符合科幻類型片的「設定不夠,量子來湊」編劇套路。
魚叔是本科生,確實不懂物理,但老師您說謊的時候至少請忍著不要笑場好麼?
演戲連點專業精神都沒有。
差評!
事情雖然荒唐,但背後折射出的問題其實非常現實:
現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過分焦慮。
什麼都要贏在起跑線上,方方面面都生怕差人一步。
最好一落地就是個神童,不是神童也要後天百般鞭策,靠99%的努力追平神童。
焦慮到最後,什麼理性判斷力統統丟地上碎個稀爛。
浪費錢也就算了,最壞的,是讓孩子早早學會了欺騙,為了讓大人滿意而配合演戲。
「神童」是怎樣煉成的?
要魚叔說,與其砸大幾萬去神棍培訓班交智商稅,都不如好好把下面這部劇多刷幾遍來的有用——
《小謝爾頓》 第三季
Young Sheldon Season 3
今年,是經典美劇集體告別的一年。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完結;
《摩登家庭》迎來最終季;
陪伴了我們十二年的《生活大爆炸》,也已經落下帷幕。
在這群性格各異的科學家里,謝爾頓無疑是最古怪,最奇葩的那一個。
IQ高達187,情商卻為負。
重度強迫症,不近人情,說話分分鐘能把人氣死。
又因為缺乏生活能力,對身邊的人極其依賴,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讓人又愛又恨。
演員吉姆 · 帕森斯因為謝爾頓這個角色,深受觀眾歡迎。
知道觀眾不捨得說再見,CBS早留了後手。
第十一季時,就開發出了「前傳」——
《小謝爾頓》。
顧名思義,講的是謝爾頓童年的故事。
雖然是衍生劇,但質量一如既往地高。
開播三季,都是9分+。
一點沒砸母劇招牌。
這部劇的設定,是從謝爾頓九歲開始。
許多細節都在《生活大爆炸》里有跡可循。
比如從小喜歡火車模型、愛看科學類的電視節目。
有重度潔癖,抗拒跟人肢體接觸。
吃飯前做個禱告,也一定要帶上手套才肯跟家人手牽手。
(《生活大爆炸》里提到過謝爾頓母親是基督教徒)
哥哥眼神複雜
智商超群,學習能力極強。
還是上小學的年紀,他就已經跳級到了高中。
聰明又優秀,比傳說中「隔壁家的孩子」還要牛逼百倍。
但太聰明也不見得都是好事。
謝爾頓比普通孩子更讓人頭疼。
小傢伙呆呆萌萌,看起來挺人畜無害的;
可一開口,就六親不認,懟天懟地。
老師在台上講課,他時不時就要舉手反對:
「我覺得你講的是錯的。」
偏偏每次指出的問題還都是對的,一針見血,有理有據,老師連反駁的餘地都沒有。
搞得講台上的人心理壓力特別大。
規則意識永遠大於社交禮儀,俗稱的沒有眼力勁兒,不會來事。
看到不符合校規的行為,也不知道什麼是委婉,直言直語地立馬指出來。
把全校都得罪了個遍。
就連跟媽媽一起去教堂做禮拜,也會用無神論質疑上帝的存在。
說得牧師啞口無言,一臉懵逼。
總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一片白眼。
更讓人不省心的是,愛好動手求真知的他,還特喜歡做實驗。
還都是高危實驗。
比如,曾經試圖在家裡搞一個核反應堆,就為了給冰箱發電。
直接引來安全部門查水錶。
熊孩子不可怕,就怕熊孩子有文化。
天才往往是孤獨的。
常常不被身邊的人理解,甚至被稱為「怪胎」。
謝爾頓很小就明白這一點。
但他並不在意,反而很享受獨處。
最喜歡的遊戲,就是躺在床上,用想像力把「亞原子粒子」歸位。
不過在旁人眼裡,他是這樣的:
小謝爾頓不愛社交。
但他是討厭交朋友嗎?
其實也不是。
而是他太聰明了,什麼都看得透透,才覺得那些拐彎抹角、遮遮藏藏的伎倆沒什麼意思,也沒什麼意義。
社交這玩意兒,很多時候,不就是帶了點虛偽麼。
相比之下,他更樂於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更真實的事物。
他也為此做好了孤獨一生的準備。
但看過《生活大爆炸》的我們早已提前被劇透了小謝爾頓的未來。
他的一生並不會孤獨。
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家人。
比起世界上的許多怪才,謝爾頓最幸運的地方在於,他是在一個充滿溫暖的環境中長大的。
身邊的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他,也教會他如何去愛別人。
媽媽是個全能主婦,把全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尤其是謝爾頓,強迫症加潔癖,極其難搞。
每周固定的食譜、上廁所的時間表,媽媽都爛熟於心。
她花了極大的耐心與精力,去與這個天才兒子相處。
她珍視他的特別,更堅決捍衛他的快樂,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樣享受童年。
一當有人問:「這孩子有什麼毛病?」
她立馬板起臉反駁:「他才沒毛病。」
這讓謝爾頓堅信,跟別人不同並不是錯,更不是「不正常」。
對自我認知的方向對了,之後的路也就不會走歪。
媽媽私下裡也會擔心謝爾頓不合群,交不到朋友。
為此操了不少心。
但她尊重孩子的個性,並不強迫他改變。
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導他,探索、嘗試更多的新鮮事物。
正是在媽媽的努力下,謝爾頓逐漸敞開心扉,也交到了一個有許多共同語言的朋友——佩吉。
小姑娘智商比謝爾頓還要高,而且性格十分活潑。
有次帶他逃課,闖進博物館展廳,最後被保安拎了出來。
這段經歷,在小謝爾頓童年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同時,或許也讓他意識到了,交朋友其實沒有他想的那麼糟糕與無趣。
有些快樂是獨處時一個人所創造不出來。
十歲時,謝爾頓就收到了加州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多驕傲,多光宗耀祖的事兒啊。
但媽媽第一個考慮到的,是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獨自應對大學生活。
可知道這是他的理想,又不忍心阻止。
於是答應,讓他嘗試在教授家寄宿。
結果小謝爾頓差點把房子燒著。
他這才意識到,那時候的自己確實離不開媽媽。
雖然大學夢暫時擱淺了,但是沒關係。
長大以後,謝爾頓不僅去了加州理工學院讀書,還留在那兒工作。
(而且遇到了一個老母親般的室友萊納德)。
所以,「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是個偽命題。
人生不是衝刺賽,而是馬拉松。
真正的贏家,往往不是一口氣先沖第一的人,而是那些有著充分的能力和準備的耐力選手,可以自主、獨立且持之以恆地做這一件事。
順帶一提。
在這部劇中飾演母親的佐伊·派瑞,跟《生活大爆炸》里謝爾頓母親的扮演者勞里 · 梅特卡夫,在現實中正是一對親母女。
兩部劇都有謝爾頓生病,媽媽給他唱《soft kitty》的場景。
實在是太暖了
相比長大後還經常照顧兒子的母親,父親的存在感要低一些。
他在謝爾頓十四歲時就早早去世,留下不小的童年陰影。
但也不是沒有美好回憶。
爸爸是橄欖球隊教練,工資不高,卻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家人。
每次孩子鬧彆扭,他都會耐心開導。
謝爾頓因為太愛找茬,差點被學校開除。
爸爸沒有責怪他,而是用自己的經歷安慰他:
「我曾經也舉報了球隊不公平的行為,結果失去了一個好工作。」
用成年人的方式告訴兒子:
「你的做法沒有錯,只是不適用於這個社會。」
而一向不擅長關心別人的謝爾頓,也體會到了爸爸失業時的沮喪心情。
吃晚飯時,他第一次脫下手套,握住了爸爸的手。
相比神童兒子,五大三粗的爸爸有時顯得有些呆。
兩人興趣也完全相反。
一個喜歡宅著搞科研,一個喜歡出門玩運動。
有次,謝爾頓想去弗羅里達州看火箭發射。
爸爸絲毫不感興趣。
但又不想讓兒子失望,還是答應了。
結果開了15個小時車到那兒之後,突然下起了暴雨。
火箭發射取消,父子倆也被困在了旅館。
看到兒子一臉沮喪,爸爸主動找話:「我一直不知道雷聲和閃電是怎麼產生的。」
嘮起這個,謝爾頓可就來勁了。
從正負電荷說到粒子衝擊波,滔滔不絕。
過了很久,謝爾頓才後知後覺:
裝傻扮蠢,就是父親安慰他的方式。
雖然不懂兒子的思想,但也一直尊重,並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成年後的謝爾頓回憶道:
「那是我最快樂的一趟旅程,真希望我能在他活著的時候告訴他。」
這段是成年謝爾頓吉姆 · 帕森斯配的旁白,簡直重磅催淚彈
後來,《生活大爆炸》間接彌補了這個遺憾。
第十二季里,謝爾頓因為論文被推翻,一蹶不振。
朋友們拿出了殺手鐧——一盒他小時候的錄像帶。
自己鼓勵自己,正是謝爾頓的腦迴路。
沒想到,還沒跟小時候的自己敘完舊,畫面就戛然而止。
原來,這盒錄像帶被父親拿去錄了橄欖球比賽。
視頻里,父親帶的隊輸得很慘。
但他告訴隊員們:「從失敗中得到的自我認識和價值,一點不比勝利少。」
這番話意外地鼓舞了正處於人生低谷的謝爾頓。
他一直覺得,自己跟父親是完全相反的人。
現在才知道,每個人都一樣,都會經歷失敗和挫折。
看著螢幕,他第一次說出那句:
「謝謝你,爸爸。」
除了父母,謝爾頓還有一大家子愛他的人。
在同一個學校上學的哥哥。
正處於青春期,整天聽搖滾樂、追女生,乾的都是些小謝爾頓不能理解的事。
雖然平時經常各種嫌棄「奇葩弟弟」,但關鍵時候,總會出來幫他。
有次謝爾頓把家裡冰箱拆了,讓爸媽很生氣。
謝爾頓決定去當送報童,打工補上買新冰箱的錢。
哥哥雖然一直抱怨,但口嫌體正,凌晨五點起床陪他一起折報紙。
雙胞胎姐姐,智商不高,情商爆表。
平日裡也是跟弟弟互相嫌棄,相愛相殺。
但謝爾頓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會第一個安慰他。
而且姐姐長大後,成了一個性感辣妹。
讓謝爾頓的朋友十分懷疑:
「你們真的是雙胞胎嗎?」
還有硬核的外婆。
一把年紀,談戀愛談到飛起。
還帶孫子逃課打遊戲,給他打開了電游世界的大門。
共同製造了非常多的快樂回憶。
成年後的謝爾頓,儘管個性依然古怪,但並不畸形。
喜歡待在自己的世界,但也不排斥跟人交流。
非常善良,非常真摯,不自卑,不懷疑自己的選擇。
這都得益於,家人始終把他當一個普通孩子來保護和教育。
在愛意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會格外芳香。
《生活大爆炸》的最後一集,謝爾頓終於實現夢想,獲得了諾貝爾獎。
上台之後,他把原來準備的「一段很長,還有點自我」的演講稿扔到了一邊,向家人和朋友表達感謝和愛意。
小時候的謝爾頓,或許想過有一天會站上領獎台;
但他一定沒想過,未來的自己能交到這麼多朋友,甚至還遇到了真愛。
對謝爾頓來說,比起科研上的成就,學會愛人和被愛,才是更了不起的奇蹟。
而那是再聰明的腦袋都自學不來的。
成長之路上有許多的磕磕絆絆,但只要心中懷有著善良與愛意,就總不會走偏。
而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可以告訴這個小傢伙:
「放心吧,一切都會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