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競賽圈中的馬太效應!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近段時間,中國雲計算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調研機構Canalys18日發布報告稱: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則達到了33億美元,全年則超過107億。增長速度依舊驚人。
其中,阿里雲市場份額達46.4%,以壓倒性的優勢持續領先第一。而騰訊雲排第二,占比18%,百度雲第三,占比8.8%。
第二件,在中國網際網路界的頗具分量的蘇寧、美團,居然先後官宣關閉自家雲平台的服務了。
1月21日,蘇寧宣布:因業務調整,蘇寧雲商城停止銷售服務,並將在4月底正式停止運營。
3月12日,美團也宣布:美團公有雲將在5月底正式停止對用戶的服務與支持。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難道在中國雲計算領域,也要出現馬太效應了?
2019年11月7日,IDC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排名前10的公有雲廠商名單。其中,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為這前五的巨頭已經占據了總體份額的75.3%。再放寬看前10,這居然已經占到了整體的90%。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這前十的名單中,並未見有蘇寧雲和美團雲。也就是說,它們只能算這領域的小玩家。
強大的阿里雲越做越強,排位極後的蘇寧雲和美團雲已經因業務調整被先後撤掉,很顯然,雲計算行業的洗牌也在不斷加速了。
這意味著資源向頭部玩家聚集的趨勢將會越來越強,而那些第二梯隊甚至更邊緣的玩家很可能將在大浪淘沙中煙消雲散。
可怕的馬太效應再次奏效。
阿里云為何越做越大?
中國雲計算這些年的發展得非常快速,但細看這些玩家,就數阿里雲的表現最為迅猛了。
為什麼它能在一眾玩家中做到一騎絕塵呢?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瞻遠矚,起步早。
十多年前,在世界技術圈中,甲骨文是個王者的存在,幾乎在整個市場中處於壟斷地位。
因此,馬雲對王堅說,阿里巴巴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要能走向102年,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未來十幾年裡,雲計算是個大趨勢,所以阿里巴巴要儘快搞出屬於自己的雲計算。
2009年,馬雲宣布啟動雲計算,當時李彥宏認為這東西就是新瓶裝舊酒,沒啥新意。馬化騰也輕蔑地認為此事過多幾百年,一千年,也不會做得成。就連甲骨文的創始人拉里-艾里森都覺得,這簡直是在胡扯。
是的,只有馬雲和阿里雲人對這件事情充滿了信心,並且身體力行地付諸實踐。
然而,當大家真正回過神來,意識到雲計算的重要性的時候,才發現,阿里雲已經領先一大截了。
2009年投入,2012年正式商用,如今的阿里雲已經占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而騰訊雲緊隨其後,2013年正式商用,雖然這些年增速雖快,但市場份額較少。
百度就更晚了,2017年才開始發力百度雲;華為也在2019年才開始成立華為雲計算機公司。
可見,在這一方面,阿里巴巴極具遠見。
第二,核心技術強勁。
對核心技術的崇拜是阿里雲能夠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013年,阿里雲團隊排除萬難,終於研發出可完美駕馭5000台伺服器的「飛天系統」,自此以後,「飛天」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的雙11購物,我們的12306買票,其背後都有它在保駕護航。
2015年,阿里雲聯合中科院成立實驗室,開始研製量子計算機。
2017年,阿里雲又推出集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等、環境治理等全局能力為一體的ET大腦,開始全面布局產業AI。
2019年,阿里雲更是大展拳腳、所向披靡,不僅推出了全球最強的AI推理晶片——含光800,還在中國自研資料庫、金融雲市場、新零售市場、數字政府大數據市場等多個領域拿下了第一。
硬核的技術也為阿里雲逐步敲開市場的大門:2013年,阿里雲完成了小型機下線,三年後,阿里雲再度拿下了38%的國內世界500企業、80%的中國科技企業,以及半數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
如今的阿里雲估值最少幾萬億,而它的研發者王堅更是由此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在,再也沒有人敢說阿里巴巴在科研實力上薄弱了。
對於小玩家來說,及時止損亦是良策!
雖然比阿里雲起步晚,技術投入少,但蘇寧雲和美團雲也並非沒有努力過。
2018年,蘇寧雲研發團隊投入5億資金,並把人才隊伍擴展至1200人。但沒有想到,僅僅一年過後,這投資計劃就已經打水漂了。
美團雲也類似。在前陣子的十周年慶功會上,王興才說,下一個10年美團會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但不久後,美團隨即砍掉了這一雲計算業務。
……
為什麼那麼多玩家會選擇中途退出?
原因就是做雲計算太耗錢了。這是一個重資產高投入的業務,必須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才能把這事做成。
阿里雲剛起步時,馬雲每年投入10個億,華為雲也說三年要投10個億,騰訊雲更厲害,過去五年就花光了近百億;
所以,對於那些中小雲服務商來說,及時砍掉這高消耗、見效慢的雲業務,未必是件壞事。
但這種無奈的現實也告訴我們:業內競爭諸多,但大多數都成了炮灰,只有少數的玩家可脫穎而出。強者俞強,弱者俞弱,未來,只會是巨頭的時代。
這種現象不單發生在雲計算一個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是這樣。
比如海外購:2019年9月,阿里巴巴以20億美元正式收購網易考拉,吞下了整隻考拉的它快速爆發,以56%的市場份額在海外購傲視群雄。
再比如生鮮電商:在去年,生鮮電商亦迎來大洗牌,無數小玩家折戟沉沙,只有少數有資本背景的選手得以倖存。
這啟示我們,在選擇賽道進行競爭之時:
要麼就趁早開始,迅速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在行業立於領先地位;
要麼就審時度勢,當無法做大開來之時,迅速抽身,及時止損,否則將會很容易成為馬太效應下的「亡魂」。
作者:趙雲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z_BDXEBnkjnB-0zYq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