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育而言,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是有溫度的熨帖,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其終極目標是「人的教育」:教一個大寫的「人」,育一個完整的「人」。說實在,一所學校如能「看見」人,這所學校才稱得上是成全生命的好學校;「看不見」人,這所學校就失去了靈魂。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學校教育不應只為眼前著想,而更要適合人的思想和人的生命成長,讓人成為人。不管是「溫和的教育」,還是「嚴厲的教育」,都需關注人。學校中校長關注「人」在哪裡,尊重人的「不同」,就真正理解了教育,置身其間的每個孩子與教師的生命就能開出一朵朵花來。如此這樣,教育定會走得更遠,看到詩和遠方。
教育,對教師應深情關注
校長的發展,要與教師的發展同步,甚至要超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校長的生命涵養在教師中。學校發展最根本的是教師發展,唯有教師發展了、成長了,學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發現教師,點亮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教育是件幸福的事,它蘊含在對這份職業價值的認可,以及這種價值的實現過程中。教師是以改變學生的現實生命為業的人,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應該「照亮」自己,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教師只有將「人的培育」作為一種精神追求,才能夠在沉重與艱辛的教育生活中,在時常迸發的教師苦痛呻吟中,追尋並回歸教師職業的心靈「桃花源」,擁有微妙的希望的光亮才有可能,獲得優雅的富有品質的靈魂才有可能。校長只要讀懂了這點,去發現教師,點亮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能把准管理脈搏,找到管理方向,成為一名好校長。
發展教師,涵養健康的審美情操。教育不僅是一種理性的職業,更是一種德性的事業。好的教師應該能夠觸摸和關懷人的心靈和情感,激發人的良心和智慧。由此,好校長應通過多種路徑了解教師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工作經驗和發展潛力,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教師,引領他們培養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愉快工作,品質生活。校長應給教師應有的閒暇,以便他們去欣賞生活的美好,去咂摸內心的寧靜,去享受閱讀的美妙。一句話,教師的生活多一點美麗而優雅的舉止,教育或許就會多一點舒緩,多一點從容。
成為教師,走進教師的心靈世界。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心靈,對象是人,人的管理重點不在「管」而在「理」,在於心通。校長辦教育,要懷有敬畏之心,牢記自己是教師,懂得尊重教師,善待教師,放下身段,放低重心,平等地與教師交流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上的難題、發展中的瓶頸。須知,他們的自尊心需要呵護,積極性需要保護;他們渴望真誠的溝通,期盼人格的平等。好校長的價值在於走進並觸動教師的內心深處,融入教師心靈,最大限度地傾聽教師的心聲,給教師多一點人性空間,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人情溫暖,去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使其向著教育那明亮的方向前行走遠。
好校長成就優秀教師真的不難,沒有奧秘,只要用情。
教育,從學生喜歡學校開始
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旨歸。顯然,不研究學生,不認識學生,教育的旨歸便無法實現,教師也不可能成為名師,校長也不可能成為好校長。由此,作為校長,心中要有學生,要懂學生,做學生生命的放牧者,去引導孩子尋找到「豐美的水草」,使其滋養、生長,人性更趨完善、完美。
校長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攀談,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知道學生喜歡什麼,學生才會喜歡你,從而喜歡學校,接受學校教育。校長對學生一次善意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在彼此心中都會多一抹陽光,多一分開心,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心中會增添一分對學校的好感,對校園的眷戀。「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只有學生真正喜歡學校,恢復平靜的心態和平常的生活,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育才算真正找到了起點。
誠然,教育是培植「森林」的事業。這就要求校長應給每一個學生以尊嚴、個性、平等的空間,切實給每一個學生仰望星空的機會,讓他們去嬉戲、去鍛鍊、去發現,盡情釋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同時,在他們需要立界的時候,不忘及時幫助他們形成邊界意識。學生的成長如河邊的蘆葦,不見其長卻日日增長。
好校長培育靈魂優雅的學生也不難,只要用心。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的本義在立人,給予人發展的能力,並引其向善。學校教育有了對生命的觀照,師生才能有飽滿的人性。如果忽略了「人」,即使形式多樣,其實教育也沒有真正發生。校長辦教育唯有關注人,才會融入師生群體,與師生共呼吸,最終讓教師做一個精神豐富、精神燦爛的人,讓學生做一個人格完整、心態健康的人,從而也讓自己時刻呈現「好校長」的教育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