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下的最後堡壘:汽車金融不止能為車企「搞錢」

2020-04-03     汽車頭條

「在價格戰與不利的市場銷售環境下,吉利集團2019年的凈利潤依然達到81.9億元,其中合資公司利潤貢獻上升24%,主要為吉利汽車金融的貢獻。」在吉利一年一度的年報發布會上,主持人重點介紹了金融服務的盈利情況。

這不是媒體們在這一個月的年報發布會中第一次聽到「金融」二字被重點強調。幾天前的寶馬集團發布會上,金融服務的增長被董事長齊普策認為是全年業績中不可忽略的亮點所在,並對其未來前景寄予厚望。

而當我們再翻開戴姆勒、大眾、通用等一眾已發布年報的車企,其報告中無不透露著金融業務的重要性以及龐大而尚待發掘的潛力。

在車企們發誓要轉型成為科技公司的背後,一直都有一個先成為金融公司的隱含條件。金融業務不僅將成為未來轉型科技之戰中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極有可能成為車企們轉型為科技公司的第一個突破點。

「跌跌不休」下的最後堡壘

翻開車企2019年的年報,會發現與吉利一致的不在少數。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一年中,唯有金融項目的增長帶來了一絲溫度,也成為了車企盤點業績中的必備因素。

從具體的年報數據中可以看出,寶馬集團的金融服務項目增長從2018年的277.05億元增長至295.98億元,漲幅達到了6.8%。是汽車業務之外貢獻最多的收入來源,占總體收入的三分之一。

戴姆勒集團過去一年的金融服務項目更在成為吸金「奶牛」的同時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2019年7月,戴姆勒集團正式宣布,將旗下的戴姆勒金融服務公司(Daimler Financial Services)更名為戴姆勒出行公司(Daimler Mobility),這也代表著一個車企中逐漸流行的新趨勢:金融業務部門正在承擔著更多的責任,有時它甚至就代表著未來。

年報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中戴姆勒共從金融服務項目中獲得286.46億歐元收入,較2017年增加23.77億歐元,增長幅度為9%。其中,戴姆勒汽車集團出資或租賃的汽車和商用車數量在2019財年末達到了540萬的歷史新高。新業務和合同額取得了積極的增長,息稅前收益達21.40億歐元。

另一德系巨頭大眾集團也在在財報發布中絲毫不吝惜對金融服務板塊的讚揚之詞:「銷量攀升、產品組合優化以及金融服務部門的良好表現為銷售收入帶來積極影響,並抵消了匯率因素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據統計,2019年大眾集團的金融服務訂單突破了2150萬,金融服務總資產增長7.7%,達到了2235億元。

對於大眾汽車集團而言,除了常規的汽車產品銷售經營外,最重要的業務就是金融部門。為增加集團營收, 據介紹,2019年大眾的金融服務部門在新興領域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投資,通過購買股權、收購公司等方式擴大在出行領域的業務服務。

在大洋彼岸,作為最早進入金融界的老玩家,通用汽車的金融公司收入也依舊穩中有升,達到了145.54億美元,增長了3.8%;而在國內市場方面,上汽通用五菱的購車融資比例則從2018年的12%增至2019年的20%,預計2020年將增至30%。

國外車企抓緊了金融服務的錢袋子,國內車企們則在金融領域玩出了更多花樣。

在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報中,長城集團的一項數據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在「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欄中,2019年1-9月的同比增長達到了592.39%,從5.47億元上升至37.89億元。

在原因說明一欄中,長城對這一異動的解釋為「主要系報告期內天津長城濱銀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發行債券收到現金所致。」

而在上汽集團的財報當中,則展示了另一條只屬於「壕」式的生錢方式: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什麼是買入返售?通常來說,這是一種金融公司資產配置的常見形式。出借方以「買入」資產的形式將現金流出借,而借款方則付出優質資產獲取現金流,經過一段時間後出借方將買入的優質資產通過返售的形式返還借款方,從而獲得一筆本金+利息的理想回報。上汽集團採取的正是這樣的方式。

尋常時期,這可能是一項並不重要的生意,在許多車企的財務報表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一欄中的資產甚至為0。而上汽集團2019年前9個月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則較2018年底暴漲1805%,增額達到了119億元。

金融為何這麼香?

如果你向一個當地人詢問北京最會賺錢的企業都在哪裡,那麼80%的人可能不會想到遠在西五環的後廠村。儘管那裡聚集了阿里、騰訊等一眾最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但北京的經濟中心依然在東三環,在金融機構環伺的國貿CBD。

而對於車企們來說,無論是金融服務的推出還是金融投資的展開,都是其資產增長道路上舉足輕重的一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融服務近年來的不斷演進,是比任何一款新車都更加重要的一次車企的利潤革命。

在汽車金融這一領域中,廠商們可以說是入局較早的一批。最初,他們通過提供貸款的方式向經銷商們提供金融服務,以此來扶持經銷網絡的擴散;隨後,這一貸款業務被滲透進了消費者領域,通過向個體消費者提供汽車貸款,廠商的金融服務實現了幾何級的增長,利潤率也隨之水漲船高。

然而,無論是向經銷商提供貸款還是向消費者提供貸款,所獲得的利潤都只是止步於初級階段。隨著汽車金融領域越來越多的新玩家入場,汽車金融的模式不斷翻新,盈利能力也在水漲船高。

在二手車市場,「融資租賃」業務應運而生。以新車業務起家的廠商系金融機構延續傳統的渠道思維,開始通過線下二手車商網絡建立融資產品銷售體系,而網際網路企業則在此領域彎道超車,直接搭建起二手車網絡金融服務平台,成為了主導者。

「科技公司」們的轉型初體驗

凜冽的寒冬中,車企們在各自的金融業務中尋找到了溫暖。但金融公司的成長意義遠不止創造現金流來避險,也不僅僅只在於為車企的技術研發經費增光添彩。

在汽車這一平台上,金融與科技握手言和,比造車新勢力更早地統一了傳統車企與網際網路之間的聯繫。



對於廠商們來說,這不是第一次與網際網路的親密接觸,近幾年來,各大品牌都在積極探索著汽車電商的可能性。然而,由於線上與線下的價格差異無法協調,訂單轉化率極低的困境,最終只能起到微弱的廣告效果,成為了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在金融服務領域,線上與線下的問題卻得到了輕鬆的統一。自2014年開始,多家整車廠在電商平台或官網推出網上車貸申請與審批業務,滿足消費者不同層面的需求。這樣一來,消費者能夠省去許多線下辦理業務的麻煩,提升了金融服務的便捷性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網際網路企業聞風而動,為廠商們送上了大數據這把利劍。通過網際網路企業手中掌握的海量交易數據與各種信息,潛在申請者的畫像、償還能力等數據被以綜合授信的方式精確應用在了廠商提供的金融服務中,形成了真正的雙贏。

通過融合各方的變革助力,近年來,汽車金融業務一直在「悶聲發大財」。而2019年報中的亮點頻出只是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一個不想發展金融的車企,也許已經錯失了轉型科技公司的第一次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mP8PnEBnkjnB-0zJB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