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橋段,就是諸葛亮"舌戰群儒"。諸葛亮到江東勸說孫權抵抗曹操,受到江東投降派的刁難。諸葛亮和這些投降派進行辯論,把這些人物全部辯倒。在"舌戰群儒"的橋段中,這些人物當然都成為了諸葛亮的背景板。不過這只不過是文學創作而已。下面小編就來簡單聊一聊這些被諸葛亮辯倒的江東人物,原本的歷史形象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並無"舌戰群儒"一事,只有諸葛亮與孫權的solo
《三國演義》名義上是尊劉貶曹,其實不如說是貶劉尊諸葛。《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增加了大量的凸顯人物個性的橋段,有的是明顯不靠譜的野史,比如《條亮五事》;有的從別人頭上移花接木,比如劉備打的"博望坡之戰"和《三國志平話》中給周瑜安排的"草船借箭";還有就是"舌戰群儒"這樣的原創的橋段。
其實在《三國志平話》中已經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原型。諸葛亮帶著劉備書信向孫權求援,張昭、吳危等江東人物認為應該守江自保,勸阻孫權出兵救劉備。諸葛亮與張昭、吳危相爭,甚至親自動手斬殺曹操到江東的使者,當真是文武雙全。《三國演義》中對這段內容又進一步完善,省略諸葛亮殺人的情節,更凸顯了諸葛亮的智將風範。
首先需要申明,歷史上並無諸葛亮"舌戰群儒"一事,不過確實有舌戰的經歷,就是與孫權的solo。諸葛亮向孫權求援,稍稍激了孫權一下,又和孫權闡明雙方的優劣,得到孫權的認可。歷史上諸葛亮與孫權的話術也很精彩,但畢竟達不到"舌戰群儒"中磅礴的氣勢和從容的姿態。
說回"舌戰群儒"一事,諸葛亮舌戰的第一個對手就是江東重臣張昭,也是花費了大量的筆墨著重描寫;而後分別是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秉。這些人物都敗在諸葛亮的手中,最後由黃蓋打破了舌戰的過程。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秉這些人物在"舌戰群儒"這個橋段中當然形象很單薄,純粹是諸葛亮的背景板,但在歷史上都是比較重要的人物,至少在《三國志》中都有個人立傳。
"群儒"的真實的歷史形象:江東集團的名士直臣
張昭
小說中張昭是江東第一謀士,歷史上他也是江東集團初期最重要的柱石之臣。張昭本為徐州彭城人,避難到江東,被孫策闢為長史。孫策給張昭極高的權重和尊敬,"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更是將張昭指定為唯一的託孤大臣,給予他"君便自取之"的權力,與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極為相似。
張昭沒有辜負孫策的託付,幫助孫權穩定當時動盪的形勢,樹立孫權的權威。張昭雖然在軍事上沒有太多貢獻,只有平定叛軍賊寇這樣的記錄;在政治上卻是孫權的股肱之臣,對孫權一些行為也有所匡矯。不過由於張昭在"赤壁之戰"之前投降曹操的傾向,加上張昭對孫權表現出的一些強硬態度讓孫權感到非常不爽,孫權對張昭頗有微詞。以張昭之功勞威望,可以作為東吳的丞相。但是孫權先用孫邵後用顧雍,始終不願意將相位交給張昭。
虞翻
虞翻也是孫策非常倚重的一個部下,被孫策評價為"吾蕭何"。孫策去世的時候,虞翻還逼退了孫策從兄孫暠的叛亂。虞翻與張昭一樣,也是一個骨鯁直臣,甚至有些狂放。他懟于禁、懟糜芳,甚至懟張昭、懟孫權,險些被孫權親手殺死。最後孫權實在忍無可忍,把虞翻流放到交州,最後死在了南土。
值得一提的是,虞翻這個人物的形象比較豐滿,他善使長矛;可以日行二百里;還精通周易占卜。江東集團偷襲荊州,關羽兵敗逃亡。孫權令虞翻占卜,得到"節"卦,變卦後為"臨"卦。虞翻由此斷定關羽不出兩日必然斷頭。在《易經》中"節卦"與"臨卦"都沒有類似的爻辭,虞翻占卜的過程也沒有記載。歷來對此有多種解釋,小編對《易經》了解不深,就不在這裡解釋了。
步騭
步騭避難江東,被孫權徵辟。步騭對江東集團最顯赫的貢獻當屬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攻略交州一事。步騭率領軍隊進入交州,誘殺蒼梧太守吳臣,控制交州北部,取得交州土皇帝士燮一族的臣服。在這個時候孫權雖然沒有實際控制交州全境,但是也是對交州擴張的開始。
在"夷陵之戰"中,步騭率領一萬軍隊出交,與蜀漢的馬良在荊州南部對抗,保證陸遜的主力部隊的後方的安全;孫權稱帝後,步騭都督西陵重鎮,後代陸遜為丞相,在東吳也算是位高權重。不過步騭的兒子步闡就倒霉了。他本來繼承步騭的西陵督,但是因為受到東吳後主孫皓的徵召而畏懼,因此投降西晉,引發了著名的"西陵之戰"。
薛綜、陸績、嚴畯、程秉
相對於張昭、虞翻、步騭三人,薛綜、陸績、嚴畯、程秉四人的形象就稍微單薄一些,小編就放在一起說了。薛綜原來避難交州,士燮向孫權臣服,薛綜被孫權徵召,士燮去世後,孫權加強對交州的控制,引起其子士徽的叛亂。與呂岱一起鎮壓交州叛亂,也算是真正控制了交州。
陸績是陸遜同族,父親陸康是東漢末年廬江太守,被孫策打敗。陸績小的時候跟隨陸康見袁術,臨走的時候偷了三個橘子,託言給母親吃,因此而成名。陸績與虞翻的情況相似,也是因為剛直被貶謫為鬱林太守。陸績同樣精通占卜,曾預測自己死期以及天下一統日期,臨死前以"漢志士"自稱。
嚴畯避亂江東,由張昭推舉給孫權。在魯肅去世後,孫權本意是以嚴畯代替魯肅的位置鎮守陸口,但是嚴畯自認為沒有軍事才能,堅持拒絕這個位置,最後孫權才以呂蒙代替魯肅。
程秉避亂交州,本為士燮長史,後來被孫權徵召。程秉初拜太子太傅,成為太子孫登的羽翼,後成為九卿之一的太常。
小結
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中,東吳的存在感其實本來是很低的。曹魏是繼承漢室正統地位,幅員遼闊實力強盛;蜀漢也曾被視為正統,且帶有非常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東吳的存在感就比較薄弱。在各種三國衍生的小說、戲劇、平話中,又刻意凸顯曹操、劉備,忽視江東集團的人物。比如本文所說的"舌戰群儒"。在為諸葛亮的風采擊節讚嘆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被他擊敗的對手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同樣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g9tqXQBeElxlkkaO3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