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尖叫打人?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根源其實在父母

2019-12-01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樂樂和淘淘兩個小朋友在公園裡玩沙子。好好地不知怎麼了,淘淘突然就大聲尖叫:"啊!你不要動這些!"說完,就將玩沙子的模具朝樂樂丟去,隨後兩人就開始扭打起來。淘淘媽媽見了,連忙將兩人扯開。怒斥淘淘:"你怎麼回事,怎麼動不動就打人?看來是時候好好教育一下你了!"說完,就開始打淘淘的屁股。"

嗚嗚嗚,明明是樂樂把我的沙子模型弄壞了。"淘淘帶著哭腔委屈地說。過路人看到淘淘哭得這麼可憐,於心不忍,趕緊勸淘淘媽別再打孩子了。"把你沙子模型弄散了,你可以和他說要多注意一下,怎麼就開始打人了呢?"淘淘媽瞪著淘淘,生氣地說。

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總是容易尖叫打人,很多時候都來源父母的教育不當。


孩子控制情緒能力差?根源在於父母

1. 伴侶之間關係不和諧,負面情緒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原生家庭的狀況,極大層面會影響孩子們的情緒。就像父母們之間關係不和諧,天天發生矛盾,這些負面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

孩子們在這個年齡較小的階段,內心是相對來說比較敏感的。有些父母們之間關係處理得不當,天天"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不是吵架、摔東西,就是冷戰。

而孩子們每一天都處在這些不和諧的關係中,他們被陰影籠罩著。父母之間沒法產生愛,孩子們自然也就感受不到愛意。並且父母之間吵鬧的負面情緒也隨之傳給了孩子們。

2. 家長們對孩子們的關愛過少,孩子們缺乏安全感。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或家庭壓力的原因,每天都忙著應付許多事,卻忽視了對孩子們的關愛。

孩子們現在這個年齡階段,是需要被愛的。他們渴望得到關注、重視,所以他們會採取爆發自己的情緒,引來大人們的注意。

就像孩子們走路不小心摔倒了,他們是可以自己爬起來的。可是當他們摔倒的時候,像爺爺奶奶這些長輩比較心疼孩子,會急切地詢問孩子"寶貝,有沒有摔倒哪裡啊?"所以,孩子們就會從中發現一個規律,只要自己一哭鬧、一耍小性子,就能得到長輩們的關注。

孩子們一旦摸透這個規律,就會以爆發情緒來達到可以引來大人們關注的目的。從而屢試不爽,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小脾氣會越來越差,難以控制。

3. 父母們沒有控制好情緒,孩子們有樣學樣。

俗話說"沒有天生壞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其實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很多時候,家長們在某些事情上總是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亂發脾氣。孩子們看在眼裡,認為爸爸媽媽可以發脾氣,自己也就可以。

當孩子們做錯事的時候,很多父母總是不問緣由就對孩子破口大罵,甚至責打孩子們。那麼當孩子們在面對其他人做錯事的時候,就也會動不動就打人、罵人。

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都沒管好自己,又拿什麼去管教孩子們呢?孩子們總是喜歡有樣學樣,但他們的做法沒有得到及時地糾正,可能會變成第二個父母。

孩子們缺乏"情緒控制力",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1.變得陰晴不定,影響人際關係

當孩子們缺乏情緒控制能力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陰晴不定。高興的時候就笑嘻嘻地和大家一起玩,不開心的時候,就是一副生人勿進的模樣。

試問誰願意把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帶在身邊呢?人們都是喜歡與友好的人做朋友的。如果一個人經常陰晴不定,那麼多數的人都是不願與之交流的。這樣一來,孩子們的人際關係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2. 情緒不能得到及時地疏散,不利於身體健康

很多心理疾病的產生,就是因為心裏面的壞情緒無法疏散,久郁成疾。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非常不利於心理和生理健康。

就像很多不能控制情緒孩子們,有時候他們在玩玩具,就好比搭積木,當積木倒了的時候,他們會變得非常暴躁、生氣。這時候他們就只會在那裡生悶氣,不會找方法重新解決。只要這個氣還沒順下去,他們也就沒心情玩別的玩具了。

雖然孩子們時不時地爆發情緒,看起來是散發了壞情緒。可是當孩子們爆發情緒後,他們並不會立馬感到開心。也就是說這種壞情緒並沒有完整的得到疏散。長期把壞情緒憋在心裡,心裡壓力會不斷加大,從而危害身體健康。

面對孩子們時不時的情緒爆發,家長應該這樣做。

1.父母要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學會接納孩子們的情緒。

當孩子們鬧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就直接用打罵等方式來制止孩子,亦或是把孩子們晾在一旁,認為孩子們過一會就不會再鬧情緒了。其實這些方法都不是正確的。

很多時候孩子們鬧脾氣,多數是因為很多事不遂心。所以我們要走進孩子們的內心,看看他們為什麼發脾氣,並試著去接納孩子們的情緒。

就像快開飯的時候,孩子們遲遲沒來吃飯。家長們催了兩句,孩子們就開始鬧脾氣。在這個時候,很多家長也跟著急:"叫你吃個飯磨磨蹭蹭,還發脾氣,乾脆別吃了!"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去看看孩子們在幹些什麼。也許孩子們在寫作業,靈感來了,不想被打斷。又或許孩子們在放學後吃過一點東西墊了肚子,現在還不算很餓。

比起罵孩子、不理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去了解孩子們。走進他們的內心,去接納孩子們的小情緒。

2.引導孩子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並找方法解決

孩子們現在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他們只能用鬧情緒來表達自己。又或是他們無法明確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情緒狀態下,從而變得煩躁不安。

這時候,父母要做的第一要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去認知自己的情緒,隨後再找方法一起去解決他們。

孩子們在做題的時候,一遇到難題就容易變得煩躁。當題目做不出來的時候,極大可能就會控制不住地發脾氣。這時候,家長們可以詢問孩子們:"你是因為題目做不出來而煩躁呢?還是因為上課沒聽講導致題做不出來,而感到羞愧的急躁呢?"如果是前者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多看一些例題,再去嘗試做這道題,或是跳到下一道題。如果是後者,我們就要勸告孩子以後要記得認真聽講,光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道題就放到明天去向老師請教。

3.利用"加法思維",提高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拓展孩子們的思維方式:

當孩子們面對一些困難的事情時,他們就容易害怕遭受挫折。死鑽自己會失敗的這個牛角尖。這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們拓展他們的思維方式"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人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如果你在這件事上失敗了,你可以從中得到經驗。下一次再做這件事的話一定會比今天優秀!"

培養孩子們的積極情緒:

人一旦消極情緒纏身,那麼他的情緒控制能力相對來說也是偏弱的。所以家長們要多培養孩子們的積極情緒。例如,我們可以帶孩子們去植樹。當看到自己用辛勤的汗水灌溉而來的小樹苗慢慢長大之後,孩子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努力帶來的收穫。

我是奶果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DXnxm4BMH2_cNUg0K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