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存在於胎兒的血液中。胎兒出生後,血中的甲胎蛋白便會急速下降,數月至1年內降至正常。正常人含量極低。
然而,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又恢復了產生這種蛋白質的功能,而且隨著病情惡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會急劇增加。
因此,甲胎蛋白成了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誌物,具有確立診斷、早期診斷、鑑別診斷的作用。目前常用酶標法、酶標電泳法、放射免疫法檢測。
在臨床肝病中,當肝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在不能夠抵抗肝炎病毒變異和癌細胞生長時,血中的甲胎蛋白就會升高。因此,肝病患者血中的甲胎蛋白會隨著病情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當體內的肝炎病毒變異速度加快時,甲胎蛋白會升高;當肝炎病毒的變異速度放慢時,甲胎蛋白則下降;當發生癌變時,甲胎蛋白則居高不下。
由此可見,肝病患者體內甲胎蛋白的變化情況與病情的輕重密切相關,甲胎蛋白上升提示病情惡化,甲胎蛋白下降提示病情好轉。
因此,肝病患者應定期查甲胎蛋白。
眾多研究也表明,甲胎蛋白變異體測對於良惡性肝病的鑑別診斷及肝細胞癌(HCC)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還發現,甲胎蛋白變異體是惡性生物學的良好指標,反映了肝細胞癌的惡性程度,作為一個獨立的預後標誌物,在臨床上可用於預測肝細胞癌的預後和復發。
因此,甲胎蛋白變異體檢測將成為良惡性肝病的鑑別診斷及肝細胞癌的早期診斷和預後標誌物的重要生物學檢查之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CIqVG8BMH2_cNUgcf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