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6個角色,它憑什麼比《信條》還燒腦?

2020-09-12     電影雜誌

原標題:就6個角色,它憑什麼比《信條》還燒腦?

最近《信條》的燒腦刷屏了,很多人表示自己是一臉懵逼地走進電影院,一臉懵逼地走出電影院。

其實《信條》的故事很簡單,主要是時空倒流導致時間線非常繞。

但就在《信條》上映的當天,Netflix也上線了一部燒腦電影,不同的是,《信條》是邏輯燒腦,而它卻是意識燒腦——

《我想結束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這是一部非常規的意識流電影。

提起意識流,很多觀眾雖然不太了解,但一定都被這類電影「欺騙」過。

最為經典的例子就是《地球最後的夜晚》,當年多少人以為是個科幻愛情片,奔著湯唯去看的,結果一臉懵逼的進去,一臉懵逼的出來。

其實意識流電影為了深化主題,用了很多非常規的戲劇構造模式,比如摻雜了大量主角的思維臆想,甚至是時空空間的跳躍多變。

一言以蔽之,不能抱著看爽片的態度看觀摩意識流電影,得往主角的內心深處挖掘。

這麼一解釋,估計很多人都沒興趣了。

別急,聽小妹慢慢分析。

《我想結束這一切》改編自小說作家伊恩里德的同名懸疑小說。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說是得了大獎的。

故事主要講述了男主傑克和女友在暴風雨的夜裡,發生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經歷。

《我想結束這一切》的標籤上出現了「驚悚」和「恐怖」,小妹覺得這並不是說電影是恐怖電影,而是它所延伸出來的思考,細思極恐。

電影2個多小時,但一共就出現了6個關鍵人物。

分別是傑克和女友,傑克的父母,學校的保潔員,還有賣冰淇淋的服務員。

在一個暴風雪的日子裡,傑克準備帶著女友去拜訪自己的父母,但在車子上,女友卻憂心忡忡,不停地自言自語。

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想結束這一切」。

很明顯,女友並沒有做好見傑克父母的準備。

她和傑克的感情四平八穩,沒有激情,也談不上沉悶,八個字形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每次當她覺得應該到了要分手的時候,傑克就會送上溫暖,而這個舉動無一例外都會在當下打消她的念頭。

「我想結束這一切」她暗示了自己無數次,可每次都是欲拒還迎,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蒼茫的大雪覆蓋了大地,眼前除了白,還是白。

為了打發坐車的無聊,傑克主動和女友聊起了話題。

如果是你們,舟車勞頓的途中想找點樂子,肯定是談論一些人的糗事或者八卦,要不然就是聊聊政治、房價,

可是女友聊起的話題卻是——哲學。

比如時間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是我們穿越了時間,還是時間穿越了我們。

希望對於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動物能不能意識到死亡等等。

講真啊,能聊這些,而且一聊就是幾個小時的,那肯定不是一般人。

從這裡開始,電影就開始進入了一個催眠的過程。

為什麼說催眠呢,因為這些對話冗長且繁雜,每個問題結束,下一個新問題就會提出。

坦白說,這些聊天的內容和劇情主線有關係嗎?看到最後的小妹負責任的告訴你們,基本沒有太大的聯繫。

但通過她在聊這些話題的神情和觀點,還是能看出她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是比較悲觀的。

尤其是她對傑克朗誦了一首詩,《骨狗》。

裡面有兩句是對未來的描寫。

太陽像個疲倦的妓女一樣起了又落

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

天氣猶如折斷的肢體一樣毫無起伏

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

一切都不動 除了你體內潮起潮落般的鹽分

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

就這樣尬聊了將近半個小時之後,他們終於開到了家,可是傑克卻拉著女友去了他們家的茅舍。

還說了一通他小時候的事情,比如豬死了,他們全家人並沒有發現,然後豬腐爛了之後上滿爬滿了蛆蟲等等。

而傑克家裡的氣氛只能用陰森和詭異來形容了。

總是自言自語的母親,動手動腳的父親,還有一隻永遠都在甩頭的狗子。

女友本就不想來,此情此景更是將尷尬推上了高潮。

因此晚餐之後,女友就一直催促著讓傑克趕緊帶她回家。

迎著暴風雪,他們踏上了回程的路,可是突然間,傑克說自己想吃冰淇淋。

於是他們掉頭拐到了一個店裡,從服務員的手中接過了兩桶冰淇淋。

可就在他們停下來在車裡享受這個美好時刻時,一個人影突然從車子前一閃而過。

傑克衝出去要抓到偷窺狂,根本不管女友在車裡的大聲制止,於是一轉眼,傑克不見了。

在人生地不熟的路上,女主害怕極了,她不停呼喊傑克的聲音,沿著路走進了一所學校,並在走廊上看到了正在打掃衛生的清潔員。

陌生的夜,昏暗的燈,還有那些若隱若現的人,這些無疑都是恐怖片的標配。

在遇上清潔員之前,整部電影所有的視角都是女友,她的內心活動占據了大部分的篇幅。

可是當清潔員出現後,視角就轉變成了他,是的,最後的結局就定格在清潔員莫名其妙的自殺上。

覺得這個電影雲里霧裡對吧,但如果換個思維就不難理解這些奇怪的劇情了。

那就是將電影里所有的人物包括年老的清潔員,都換成傑克。

而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傑克臨終前的幻想。

傑克是一個孤獨的患有分裂症的老頭,他對於這個世界失去了希望,並時常去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

他沒有妻子卻渴望愛情,於是就分裂出了女友這個人,並代替傑克本體理性的部分。

女友的退縮其實是傑克本體的掙扎,她的逃離也是傑克的選擇,那句「我想結束這一切」更是傑克赴死之前最後的遺言。

電影比較複雜的是,它直到最後一刻才揭曉這殘酷的真相,如果看完之後再二刷,你會發現每句台詞、每個情節都在映射主人公的內心。

一個孤獨至死的人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會想些什麼?

他的一生?

他的愛情?

還是他的遺憾?

傑克用一場暴風雪裡的六個人即串聯起了自己的一生,僅僅只有6個人。

茫然的大雪裡,能聊的話題只有無人能參與的哲學思考,究竟是我們穿越了時間,還是時間從我們身邊穿越?

看似沒有根據的對話,卻反映出了傑克無人問津的內心世界。

有人這樣評價這個故事,看懂的人都是曾經孤獨過的人。

自由的靈魂卻始終要被束縛在一個糜爛的肉體里,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人註定孤獨,孤獨因你本身而千變萬化,但孤獨的本質依舊是孤獨。

這才是這部電影最後想要告訴觀眾的道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AgihXQBeElxlkkawm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