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讀《易經》的告誡:凡事未卜先知,並不吉利

2019-12-16   千面略懂先生


一說未卜先知,我馬上就想到北宋奇人邵雍,算得非常準。有多准?這裡略舉一例:

相傳,一個丟失兒子的老人來拜訪邵雍,聽罷事情原委,邵雍叫老人寫個字,老人隨手寫了一個「堆」字。

邵雍看著字說:「你的兒子還活著,雖說人在土中,可『人』並沒倒,而是立著。你的兒子可能是住在土窯洞之中。」

老人慌忙施禮問道:「請問先生,世界這麼大,我要去哪裡找?」

邵雍說道:「左邊之土移上邊,土上之土便成山。山下有佳乃成崔,崔氏佳妻與山連。邙山有個駕雞溝,那裡的人都住窯洞。你到那裡打聽姓崔的女人,便可找到你兒子。」

聽著都玄乎其玄,後來老人果真就在那裡找到他的兒子了。可這位超厲害的人物後來怎麼樣呢?他五十九歲就死了。

雖然故事無從考究,但倘若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很多能未卜先知的傳奇中,奇人最後的命運都不好,原因就是:太聰明了,活得太明白了。

你可能奇怪,太聰明還不是好事?讀懂下面四句話,你就知曉其中的道理了。

【一】「察見淵魚者不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人在困頓迷茫的時候心裡就想尋找一個寄託,於是就會去卜卦、算命或者看風水,與其是尋找一個答案,不如說為了求得心安。這也無可厚非。

可要是事事要未卜先知,明天還沒到,就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了,明年還沒到,就知道明年運勢是好還是壞,那還有什麼意思?一輩子要是這樣都看透了,人生也就沒有懸念了。

試想一下,你提前知道你明年會被人騙財,十年後會離婚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學佛也好,懂易經也罷,並不是為了修的未卜先知的能力,更不能因為卦象而高興或者失落,而是要學自在。

內觀自己的心理需求,做真實的自己;外觀人和事,善待別人、圓融處世。這也就是是易經所說的陰陽和諧、道法統一。

【二】「善於易者不卜」:稀奇之事,可以接觸,但不可迷信

人都有獵奇的心裡,對於沒有見過的事情持有新鮮和好奇,因此人類才有了探索和發現的歷程,也因此創造了無數的奇蹟。

只是凡事都有度,知道了,看過了,滿足好奇心了,就到此為止。倘若陷入謎團里,上了癮,中了蠱,最後就會適得其反。

老人常說,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不論別人說什麼,自己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更不能被一些所謂的預言束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上面,影響自己的心情,干擾自己的行動,甚至對人生的規劃也產生極大的干擾,那就得不償失了。

古人說「善於易者不卜」,真把《易經》學通了的人不卜卦、不算命、不看風水。

如果一件事情一早就知道它的結果,就沒有什麼可努力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有數就可以了。

【三】得道者其實最平凡,能夠做到「吉凶與民同患」

這裡的「民」不是指老百姓,而是一切眾生。

就是說,一個真正得道的人很平凡很普通,就算他很有錢很有地位,也會到貧民窟里和他們一樣衣食起居,同他們完全一樣。

這不是做作,更不是因為窮慣了,而是像耶穌一樣身體上釘著十字架為世人贖罪,那是真的「吉凶與民同患」。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大都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無論是福還是禍都坦然面對。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好的、壞的,大家共同平等,不因為自己有神通、有本事,而享有特殊的待遇。

一個真正得道的人會虛懷若谷、寬厚仁慈,視一切眾生都平等,不會因為自己學識淵博、權高位重而區別對待,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四】「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一般來說,對通曉古今中外歷史的人都比較自信,原因就是以史為鑑。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事,歷史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學習易經也是如此,當你學到一定程度,你的精神就能知道未來的事情,你的智慧就能包容過去的一切。

從這一點來看,「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是學習易經的一個重要的原則,《繫辭》的作者因此感慨「其孰能與於此哉!」

意思就是:面對過去和未來,能達到如此的境界,還有什麼樣的智慧能比得上易道啊!

當你學到這個境界時, 「用神不用蓍,用知不用卦,未卜而知吉凶」。完全用不著拿什麼蓍草數來數去、把幾個銅板丟過來丟過去,你只需要臨機一動,用自已的陽明正知一照,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歷歷在目了。

如果用佛法來解釋的話,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是由心識變出來的,以人的認知才得以被認識和顯現,除此之外,哪裡有什麼「未卜先知」可言。

所以,能讓你看到幸福和豁達的不是卜卦的結果,而是心誠。心誠則靈,這話放在哪裡都對。

南懷瑾認為讀《易經》要悟透以上四句話,才會領會《易經》的精神,也才能學以致用,用它化解人生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