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調員」這個職業,很多人可能知之甚少,他們的工作就是在火災現場搜尋證據,讓「黑暗的廢墟開口說話」,被稱為「火場福爾摩斯」。
鄧雨欣,就是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隊的一名火調員,從事火調工作七年間,她參與調查包括九江富達實業有限公司產品庫「11·16」火災、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柴油加氫裂化裝置「3·12」爆炸燃燒事故在內的火場事故調查300餘起,無一因調查失誤引起法律訴訟,被大家稱為「火場神探」。
父親的願望
初見鄧雨欣,是一名娟秀柔美的江南女孩,眉眼中流動著一股清靈之氣。在全國,從事火調行業的人少之又少,一名女孩為何會進入這個行業,這其實源於父親的願望。
鄧雨欣的父親也是一名老消防員,從消防部隊轉業之後便成為了一名人民警察,出於對消防事業的一腔熱血,父親堅持讓鄧雨欣繼續去完成他的消防夢想。
為了父親的殷殷期望,鄧雨欣最終選擇報考了軍校。經過七年的理論學習,2013年從武警學院畢業的鄧雨欣,正式走上了火調崗位,一干又是七年。沒有了漂亮的時裝,每天還要進行嚴格的訓練,但優秀的她卻憑藉著努力贏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譽。
抽絲剝繭尋「真兇」
對於鄧雨欣來說,火災調查是一項艱苦又嚴謹的工作,充滿著挑戰性,她的工作就是每天琢磨如何讓「廢墟開口說話」。
2017年11月,九江市某企業發生大火,著火面積達700多平方米,造成損失七百多萬元。火災發生後,鄧雨欣與同事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開展火災原因調查。
經過幾天的大量調查走訪及現場勘驗,鄧雨欣和同事發現,火災發生前,車間一名夜班工人在起火部位附近的監控死角處有可疑行為,經過視頻分析人員對其所在位置上方的煙霧變化,認為其有抽煙行為。
在承認吸煙行為之後,這名員工反映:「物料都是潮濕的,不可能被煙頭燒著」。調查人員根據這一情況,立即調取起火部位可能存在的起火物開展偵查實驗,結果發現起火部位可能存在的濾板、濾布、防腐材料、防腐粘合劑及正常濕度物料均不能被煙頭點燃。
陷入困局的調查組,決定在車間開展第二次偵查實驗,要求企業提供各種含水率的物料用於實驗,同時派員到與火災同類型的車間設備底部料倉提取不同部位粘連掉落的物料並檢測含水率。
經過一次次推演測試,終於經實驗證明,物料含水率等於或低於7.04%時,與煙頭等弱火源接觸會持續冒出濃烈的黃色煙霧,並無焰燃燒膨脹形成多孔蜂窩狀結構蓬鬆物質。這與火災發生時現場監控視頻中顯示的起火特徵及現場勘驗情況相吻合。同時,在與火災同類型的車間設備底部料倉提取不同部位粘連掉落的物料檢測發現存在含水率低於1%的物料殘留。
最終,事故調查組綜合分析認定起火災起火原因為該員工在現場操作過程中隨意丟棄煙頭,引燃料倉內長期散落堆積的乾燥物料繼而引發火災。火災事故認定後,該員工因過失引起火災造成重大公私財物損失,被判處其有期徒刑五年零六個月。
「鏗鏘玫瑰」全面綻放
鄧雨欣說,每次找到火災原因,她心裡既高興又難受。高興的是通過她的努力終於還原了真相,對當事人有個交代。難受的是,很多火災明明可以避免,卻因個人的疏忽、大意釀成慘劇。
火災調查工作必須一絲不苟、心細如髮,為了磨礪自己的專業水平,鄧雨欣一直在不斷的學習中。2018年,她作為江西省火調業務骨幹參加全國火災調查培訓;2019年,赴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天津火災物證鑑定中心研修,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淺析中外火災調查制度》《一起電鍍生產廠房火災事故的調查與思考》《常見塑料燃燒殘留物對汽油GC-MS鑑定結果影響的研究》等論文。2019年10月,鄧雨欣登上湖南衛視播出的紀錄片《青年新樣貌》第一集《火場神探》,帶大家體驗她的神探人生。
在完成本職火調工作的基礎上,她還積極做好消防宣傳工作,擔任消防科普館講解員,為群眾普及消防知識。2016年,她參與拍攝的消防教育題材微電影《我的爸爸》榮獲「全省首屆119消防文藝作品評選大賽」一等獎,2017年榮獲全省公安消防部隊科普講解比賽第三名,2019年榮獲全省消防救援隊伍防火業務大練兵授課比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