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 | 笛子
內容編輯 | 碗仔
大家好,我是笛子。
今年過年有幾天,我特難過。
大年三十吃年夜飯,忙活半天做了一桌子菜,我爸媽只吃了幾口就放下了碗筷。
因為,牙疼。
我很生氣。過年前一個月,他倆就牙齦發炎腫痛吃不下東西,我在電話里千叮萬囑,一定要去看牙醫。他們說,好。沒想到他們一直拖著,每天忍痛工作。
「哪有空看醫生,還不都是為了你們,想快點賺錢建房子,沒房子以後你弟怎麼娶媳婦?」
「我也想休息,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退休不幹了。」
「我們這麼辛苦就是想看到你們成家立業,你再不結婚,我們都老了。」
你有沒一種感覺,很多時候,父母過得不好,總把責任賴在我們身上,「還不是為了你」,「要不是你,我們早就離婚了」...... 難道千錯萬錯,都是我們做子女的錯?
剛好這幾天我無意中翻到一部電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被稱為台灣版的《黑鏡》。最觸動我的,是其中一個單元 ——《茉莉的最後一天》。
網友直呼:真敢拍!趕超其它國產劇 50 年,赤裸裸扒開中國式家庭。
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式父母 「犧牲式」 的愛到底有多可怕。
01
那個懂事的 16 歲孩子決定去死
林茉莉死了。
一個尋常夜晚,跨上陽台,毫無留戀地跳了下去。
16 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這個爸爸媽媽眼中的乖孩子,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剛考上重點高中。
爸爸是系主任,媽媽是海歸碩士,有一個以姐姐為榮的妹妹,是大眾眼裡艷羨的完美家庭。
倘若一切順利,茉莉以後會讀醫科,去美國讀博,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茉莉媽媽始終想不明白,女兒怎麼就這樣跳下去了?她到底在想什麼?
她自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愛、最了解茉莉的人。
因為,當全職家庭主婦後,她全副身心撲在兩個女兒身上。一日三餐,24 小時全天候照顧,為女兒的學習成績操碎心,甚至在家裡裝了攝像頭,監控女兒的一舉一動。
為了找出女兒自殺的真相,她去翻茉莉的房間,找到幾張會診單。
原來茉莉竟然有抑鬱症,一直在偷偷看心理醫生。她完全不知道。
她去找心理醫生,要她說出茉莉諮詢的內容。
心理醫生以不願透露病人隱私為由拒絕,卻被她責怪:「茉莉就是找錯了醫生才會自殺的。」
她想起朋友的兒子在研究一項高科技,可以分析人的記憶。
她開始偷偷讀取茉莉的記憶。
她看到茉莉活著的最後一天,放學後對她撒謊說去補課,其實是和男性朋友李聲耀去偶像作家的簽售會。
茉莉竟然瞞著她戀愛了?一定是這個男生害死了她。
她氣沖沖地去找李聲耀,質問他是不是在和茉莉交往。
當她知道茉莉寫了小說,輕蔑地哼出一句:「肯定又在寫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
所有人都知道茉莉寫小說有天分,叫她一定要繼續寫下去。唯獨她媽媽,對她的愛好嗤之以鼻。
於是,她又把茉莉的死,歸咎於她寫的 「破小說」。
她去圖書館查茉莉的借書資料,發現女兒看了很多書,講自殺,嗑藥,自虐,同性戀…… 她不明白茉莉為什麼要讀這樣的書。
「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讀取了茉莉這麼多的記憶,媽媽認為,女兒的自殺都是心理醫生的錯、文學的錯。
李聲耀無奈地說:茉莉真可憐。
02
「害死她的兇手,是我」
茉莉的心理醫生建議她嘗試站在茉莉的角度,想想在茉莉的心裡,媽媽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於是,她再次去讀取茉莉的記憶。
她看到茉莉的小時候,她問茉莉:「長大後想當什麼?」
茉莉答:「我要當收銀員。」
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啊!要當會計師,懂嗎?」
親友聚會,媽媽炫耀著,生小孩就像投資,小孩書讀得好,才是父母投資成功 。茉莉成績好,她並沒有用特別的方法,只是勸孩子用心念書,花時間教導一下。
「我們沒有人逼她的。」
實際上,媽媽一直在逼她。
考第一名,媽媽沒有肯定,只有否定和打壓:」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你不要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砸了,媽媽沒有安慰和鼓勵:「失誤粗心都不是藉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給茉莉交通費,總是強調這些錢是她省吃儉用攢下來的,「好好念書,不然就是不孝」。
無數次咆哮:
「你去讀中文系,你爸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如果我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早就當教授了!」「你對得起我們嗎?」
這些記憶,像一把把刀子插進在媽媽的腦海。她從沒想過,自己犧牲一切的愛,早已成了茉莉最痛苦的傷害。
茉莉一直在拚命壓抑自己。
她常常一個人偷偷哭,被妹妹發現,就說是 「過敏」。
大家都以為茉莉很喜歡讀書,所以成績優異。實際上,她只是膽小,以為只要認真念書,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她拼盡全力滿足媽媽的期待,只是期盼媽媽能夠認同她,哪怕一次。
都沒有。
她告訴心理醫生,覺得自己很變態,把偷來的發卡故意送給媽媽,看著媽媽用她偷來的東西,充滿罪惡感。
卻,很爽。
她不知道自己想報復誰。
心理醫生道出真相:你是在報復你自己。
是啊,媽媽為自己付出了一切,怎麼能報復媽媽?
所以,每次考不好的時候,她便在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這樣回家被媽媽打的時候就沒那麼痛。
茉莉一直希望有一天,當媽媽打她的時候,掀開衣服看到這些傷痕,她可能會嚇一跳,可能會難過,可能會跟她道歉說:「茉莉對不起對不起」……
但,也沒有。
茉莉媽媽終於明白是誰害死了茉莉,跑去警察局 「自首」。
「茉莉是自殺的。
但是害死她的兇手,是我。」
03
「犧牲式」的付出,
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茉莉媽媽,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縮影。
孩子成績不好,工作不好,他們總能找出一個背鍋俠,它可以是遊戲、早戀、追星、看小說……
父母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怎麼可能會害孩子?
但看似 「偉大」 的自我犧牲,有時候是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茉莉媽媽認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對得起她放棄教授的犧牲,否則就是給她丟臉。
可 「犧牲式」 的付出,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茉莉的媽媽不幸福。
她所有的人生價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變成一個 「怨婦」,總是對家人情緒勒索: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為什麼你不能努力來回報我?
茉莉不幸福。
媽媽一直以來的否定和控制,她覺得 「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她寫的小說得了獎,心理醫生鼓勵茉莉把小說和媽媽分享。
但自殺那天晚上,當她和媽媽說自己作文拿高分時,卻換來一句:「作文寫再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做多幾套數學題……」
茉莉放棄了。
她坐在書桌上做習題,眼淚不停地流,那些數學題,像一隻只螞蟻,一點一點地吞噬著她的心。
無法呼吸。
「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茉莉的妹妹也不幸福。
她讓媽媽多休息,媽媽卻呵斥:
「你不好好讀書,我怎麼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看你們,這個臉我丟不起!」
茉莉死後,媽媽把注意力轉移到她身上,要她向姐姐學習,把她的課餘時間全部安排補習。
考試排名倒數,被罰跪。
妹妹問:
「誰,誰在看啊?你管他們幹嘛?」「你以為我想被你生出來啊,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
媽媽最在乎的始終是自己的面子,從未在乎過女兒的感受。
茉莉的爸爸也不幸福。
面對一個總是質問他,覺得自己為了家庭過得 「很慘」 的妻子,他不知如何讓她釋懷。
「如果我以前去做一個教授,今天是不是都不一樣了?」
「如果你像我一樣放棄一切,你的自由你的工作,你的頭銜你全部的一切,你知道這是什麼感覺嗎?我這樣是為了誰?」
「我這不是為了你好嗎,孩子成績不好,別人會怎麼看你?」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04
生而為人,我希望你活得「自私」一點
電影中的故事看似極端,卻是很多中國父母的通病。
當父母用 「放棄自我」 綁架孩子,孩子也永遠無法成為自己。
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我們會愧疚:
「我怎麼這麼沒用,長這麼大還讓爸媽這麼操心。」「我又讓爸媽失望了。」「我好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父母把自身價值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自身價值也寄托在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上。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不穩定的、固化的自我價值感很可能會繼續傳遞下去,其他 「茉莉們」 也可能繼續循環這樣的模式到自己的下一代。
只有我們為自己而活的時候,這樣的魔咒和怪圈才能得以打破。[1]
心理學家 David Schnarch 提出過一個概念,叫 「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
「穩固的自我」 指一個人有穩定的自我和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靈活的自我」 指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不會僵化或停滯不前,願意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性,並且讓自己不斷成長。
一個 「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指我們一方面有著不受外界評價影響的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另一方面是指我們不會局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夠靈活的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現和發展多面的自我。
一個有 「穩固而靈活的自我」 的人,不會去控制別人及被別人控制。
因為這樣的人堅信自己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他人的肯定、褒獎、支持、讚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人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的行為,來得到借來的價值感。[2]
這部劇不是在控訴父母,我寫這篇文章也不是讓大家埋怨父母。
我知道養育孩子很艱難,兼顧事業和家庭本就不易,大小事都要一手抓,當父母后,連睡個好覺都是奢侈。
我又想到我的父母。
一輩子省吃儉用供我們姐弟念書,小學盼中學,中學盼我上好大學,大學畢業了盼我找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工作後盼我早點結婚生子……
還有很多父母,感情破裂時,為了孩子才不離婚;為了照顧家庭,不得不犧牲事業;為了孩子得到最好的,犧牲所有自己的享受……
他們對孩子有永遠操不完的心,卻永遠捨不得為自己活一次。
偉大嗎?很偉大。
但孩子真的承擔不起父母 「犧牲」 掉的人生。
我現在常對我的父母說:我真的希望你們能 「自私」 一點,多為自己著想,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
生病了去看醫生,想吃好的就吃,不需要為我攢嫁妝蓋房子,我只想希望父母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安心去打拚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 ——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子女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這條路不好走,但我們必須勇敢上路。
如台灣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既然彼此相愛,不要變成傷害。
世界和我愛著你。
PS:
[1].感謝壹心理小夥伴「Unwritten」對本文心理學分析的支持;
[2].部分心理分析引自《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別人》,作者:Joy Liu;
[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10集,每個故事2集,可在網上搜索網盤資源觀看。
如果您有喜歡的電影or綜藝,歡迎留言,我會從心理學的角度,讓你看見電影背後蘊藏的不為人知的東西,我們評論區見。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