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戶型不拆改怎麼容納更多?我竟然從這裡得到了靈感

2019-12-24   住范兒

作為一個家居行業的編輯,我看過不少小戶型改造案例。


局限於房子面積的大小,還得實現收納、各房間的功能分區,常常不得不把小空間,劃分為更小的單個空間。


可是當我看見這個案例的時候,讓我重新思考了小戶型的改造方法,為什麼不可以在更高的靈活度上嘗試呢?把家裡的各類功能空間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多功能區域的摺疊。


曼哈頓42㎡小戶型改造

住在紐約的Eric,買下這個不足42㎡的公寓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個開放的矩形空間,沒有太多的東西,只有幾個舊櫥櫃和角落裡破舊的廚房。



考慮到Eric經常邀請朋友到家裡玩,偶爾也會在家工作,為了在較小的空間實現更多的功能,設計師沿著牆面做了一個超大的定製櫥櫃。



通過一系列可以摺疊的門和面板,逐步擴展空間,隨著一天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床、床頭櫃、壁櫥、辦公區、書櫃、廚房儲藏室和大部分的房間照明都一一實現了。


當所有需求整合在一起,櫥櫃完全關閉的時候,空間又變得寬敞和通透,房間成為可以容納12人的娛樂空間。



一開始,在設計師想著怎樣把空間細分為更小空間的時候,很快就發現,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做一個真正的臥室;或者做了臥室,就沒有足夠的客廳空間。


所以,臥室需要能夠摺疊起來。


在櫥櫃里創造一個臥室,櫥櫃門必須向外打開,能形成將客廳和就寢區分隔開的牆,然後再將櫥櫃里摺疊的墨菲床向下打開。



床往下拉開後,就露出了有內置照明的床頭櫃。


嵌入在櫥櫃背後的牆上,不占額外空間。做了木質隔板便於分層收納,還提供了照明和充電電源,可以在夜間閱讀,功能齊全。



床一側的門板有軌道可以自由推拉,準備休息時,可以把門板表面的小隔板向上合上,保證不受光線的影響。



門板的外側用作辦公區域,旁邊的開放式壁櫥最大化了儲存空間,也方便拿取物品。



Eric所有的辦公設備和文件都能收納在這裡,同時作為他的小小圖書館,存放他的藏書。



為了方便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的充電線穿過面板,辦公區域的面板用穿孔鋼板製作,專門設計過孔的大小,並漆成和櫥櫃一樣的藍色,也起到了通風透氣的作用。



藍色櫥櫃的旁邊是桔色的沙發,大膽的撞色搭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沙發的靠背可以拆卸,有朋友留宿的話,沙發也能變成一張單人床。



房間裡已經有一件大家具,要想視覺上顯得乾淨和寬敞,大件家具的表面必須儘量簡潔。


所以,藍色大櫥櫃沒有常見的櫃門把手,而是通過表面的鋁製線條來操作。



房間大部分的照明都嵌入在櫥櫃的頂部,提供了均勻的照明,還不會有可見的燈具在天花板或者牆面上占據空間。



Eric最喜歡的設計是面板上的小隔板。當櫥櫃完全關閉時,擱板變成了餐邊桌和小吧檯。


朋友聚會的時候,放上一些零食和飲料酒類,也方便大家自助。



櫥櫃的兩端都嵌入了存儲,一端是圖書和辦公區存儲,另一端就是廚房存儲了。


加深了的櫥櫃直接拼接在廚房吧檯檯面上,隱藏瓶瓶罐罐和廚房小家電擺放在一起的雜亂感。



榨汁機、咖啡機和攪拌機等廚房小家電都收納在角落,即使空間有限,也根據操作習慣儘量優化了在廚房的動線。



對於烹飪的認真和熱愛,與其在廚房放一台全尺寸的冰箱,Eric更願意擁有一個寬敞的吧檯。


兩個櫥櫃和冰箱,都隱藏在吧檯下方。



冰箱旁邊的櫥櫃,上層是放微波爐的地方,下層收納各種調料等零碎物品。



減少能一覽無餘看見的物品,是小空間簡單直接顯大的方法之一。


洗碗機配備在吧檯背後的水槽一側,水槽下方也有垃圾處理器。



水槽上方的擱板做了兩盞小射燈點亮,紅色的丙烯酸面板可以滑動,隨著光線微微透著光,增加獨居的溫馨感和精緻感。



Eric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日本人的小戶型居住觀念對他的空間感也產生了影響。


居住在不足42㎡的家裡,把家裡的功能區重疊來提高小家的密度,這種緊湊的空間讓他覺得很舒服。臥室、客廳、辦公區和餐區,在這裡不一定是分開的,還可以相互滲入。



Eric可以摺疊的家,可以說受到日本室內設計的影響很大,因為日本人真的很擅長在小公寓里做隱藏式的收納。


可參考的小tips:

1.內凹的床頭櫃在視覺上向內縱深,不占室內空間面積,更適合小戶型。

2.嵌入式的燈具,屋內反射光線柔和,感覺更舒適,看起來也更整潔乾淨。

3.小戶型的收納能藏不要露,可視區域物品儘量少,也可以顯大。


日本62.81㎡隱藏式廚房

一些柜子、衣帽間藏起來已經見怪不怪了,你見過整個廚房都被藏起來的嗎?


這間位於東京62.81㎡的公寓,是已經有50年房齡的老屋了。原始戶型是長條一字型,採光不足,縱向走道面積也比較小。



從玄關進入就能發現,整個屋內視覺以白色和淺木色為主,天花板和牆面都粉刷成素凈的白色,顯得空間寬敞明亮。


燈管的線路是整齊露出的,為平淡的空間增添了一點小變化。



瑞士設計師馬克斯·比爾(Max Bill)的Ulm凳子被用作邊幾使用。


玄關右側的空間是衛生間和浴室的區域,從較窄的玄關走道進入客廳,更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客廳的布局也比較簡單,單色拼布的地毯,點綴的綠植和一套桌椅就是目之所及的家具了。想讓小空間留有餘裕,就要減少大件家具的出現,減少視覺上的壓迫。


這個圓板凳是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的經典設計,可以好幾把堆疊在一起,絕對是極簡、實用又不占太多室內空間的家具了。



回到摺疊公寓和隱藏式收納的重點,這個家把整個廚房區域都隱藏在木製摺疊門後面了。


這種隱藏空間的摺疊門,靈感來自於日本的摺疊屏風「Byōbu」,讓區域劃分更有變化性。


廚房和客廳相隔較近,廚房環境在視覺上容易雜亂,不使用廚房時,把摺疊門一關,瞬間緩解了視覺壓迫感,也符合整個房間的日式極簡風格。



廚房旁邊的空間就是隱藏的儲物櫃,同樣可以通過摺疊的方式打開。


連接臥室、辦公區域和客廳的也是一個狹長的過道,過道左邊臥室的門是三折推拉門,滑動打開不占過道的面積。


長型戶型採光不足的問題,靠大面積玻璃窗的設計來緩解。



可摺疊的家具被設計出來,就是為了在小戶型室內面積有限的情況下,能科學的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巧妙地運用高度差和各種可隱藏的多功能家具設計,呈現魔法一般的改造效果。


可參考的小tips:

1.摺疊門和推拉門的使用,可以節省門開合的空間,門可打開的空間也更大。

2.小戶型空間不夠,可以使用輕巧靈便的小家具,更實用。

3.原木色與白色這一類比較素雅的室內配色,能使空間顯大。


宜家2019自動變形家具

宜家在今年也發布了一款變形家具Rognan,專門為小戶型設計。



看起來像一個普通的L型櫥櫃,一側是沙發,另一側是休息區和儲存空間,其實可以摺疊和移動來實現更好的功能分區。



宜家現有的沙發、床、衣櫃、書桌、書架、特魯菲智能照明系統,結合美國初創公司Ori Living的機器人技術,底下安裝智能軌道系統,自由滑動和伸縮變形沒有任何問題。


可以在緊湊的房間裡自動移動變形,一個小房間劃分成了臥室和客廳,實現更方便的居住。



只需要3mx3.5m的活動區域,通過家具側面的黑色觸控板控制,就可以切換空間功能了。把客廳變成臥室或者步入式衣櫥,再也不用自己費力搬來搬去了。



宜家的產品開發人員介紹說,變形家具Rognan不是把家具變小,而是把家具轉變成當時需要的功能。


這個道理其實就是當你睡覺的時候,你實際上是不需要沙發的,這個空間就可以摺疊起來。



跟掃地機器人這樣的智能家電一樣,使用機械、電子和軟體的組合工作,才能使變形家具也看起來更智能。


每戶家庭里的地面情況可能都不太一樣,在地板上要想更便捷的運動,同樣涉及到學習和繪製創建房間的地圖,還有識別行動路線上的障礙物等問題。



每年有150萬人加入到城市之中,城市也會變得越來越擁擠,未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需要適應居住在更小的空間中,這也是變形家具Rognan的設計思路。


這件產品將從明年年初開始在香港和日本市場進行試用,之後再擴展到其他地區,適應當地的生活條件做出具體調整。



小空間居住方案一直都是大家很關注的,面臨的最大挑戰也就是如何保證存儲,還能保證在家裡能進行功能活動的區域。尤其在大城市裡,常常不得不在房屋的功能上做出讓步。


如果沒有一個足夠大面積的家,在這個家裡也不能繼續使用適合大空間的家具。或許我們就可以重新開始考慮,讓家具適應我們的生活,而不是反過來,你覺得呢?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實用家居/裝修相關的精彩內容,點擊頭像馬上關注我,讓我幫你將複雜的事簡單化,讓你的家變得更美更舒適。


【註:本篇文章是住范兒原創,抄襲侵權者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