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中國實現統一的第一戰

2020-08-14   曉雨聊歷史

原標題:原來這才是中國實現統一的第一戰

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戰鬥中,黃帝與炎帝兩部落聯盟之間爆發的阪泉之戰,是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的一場戰爭。歷經三次激戰,黃帝族打敗並收服了炎帝族。黃帝在中原地帶的統治地位初步奠定,接下來的幾百年,黃帝族和炎帝族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華夏民族。

古代中國,中原地區的各族統稱為華夏,又叫諸夏。一些史學家認為中國古代的部族可劃分為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集團。經過長期的往來與雜居,這些部族在春秋時大體同化,成為秦漢所謂的「中國人」的三大來源

華夏集團的主體是神農氏族和軒轅氏族。這兩族開始時在陝西居住後來分別向東慢慢遷徙。軒轅氏族沿北洛水南下,接著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遷居,發展成晉南黃河流域眾多姬姓國,比如虞、楊、韓、魏等。部分神農氏族也沿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擴張,發展成要姓國家,比如申、呂、齊、許等。在沿途東進中,他們的勢力不停發展壯大。

依靠大力推廣農業,神農氏族的經濟獲得平穩發展,最先強大起來並統治著中原各部族,但傳到炎帝一代,神農氏族漸漸衰弱了。同時,黃帝率領的軒轅氏族和蚩尤率領的九黎族逐漸強盛。炎帝想派蚩尤去保衛少吳等地蚩尤非但不從,反而興兵驅趕炎帝。炎帝不能戰勝蚩尤,便向黃帝求援。「修兵振旅,諸侯賓從」,勢力已強大的黃帝便出兵增援,通迫蚩尤收兵。

此時,黃帝看炎帝勢力漸微,各部落之間又相互征戰侵略,民不聊生,便代表炎帝處處出征,許多部族首領都俯首聽命。蚩尤曾敗在黃帝手下,便對黃帝懷恨在心,他見到天下混亂,便乘機挑起炎帝與黃帝之間的衝突,想借炎帝之手滅去黃帝,自己則坐山觀虎鬥。

黃帝功高名揚,各部落皆聽命於黃帝,早已引起炎帝的不安與猜忌。如果不趁早拔去這個「肉中刺」,勢必養虎為患。再加上蚩尤又不斷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派人在炎帝耳邊煽風點火,炎帝終於忍耐不住,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先向黃帝問罪。

黃帝依仗勢強力壯,也想取代炎帝統治天下。又因為他擅長玩弄權術,貫籠絡人心,也得到很多部落的支持。黃帝英明果斷,他抓住炎帝不習慣牧區生活的缺陷,採用後發制人的計謀,一再退讓。先是在河南,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和鄭州之間開戰,接著在河北又戰,最後,黃帝退到阪泉的野外,他決定利用阪泉的有利地勢,與炎帝展開大決戰。雙方調兵遣將,準備在阪泉之野決一勝負。

炎帝率先發難,噴出熊熊烈火向黃帝進攻。黃帝同時派出風神、雷神、雨神,降下傾盆大雨,澆熄了烈火,其後又令熊、羆、貔貅、狼、豹、軀、虎打前鋒,令雕、鸛、鷹、鳶作為旗幟,引領部隊前行,以驚天動地的聲勢撲向炎帝的兵營。炎帝依仗人多勢眾,不肯甘拜下風,他命令全軍英勇殺敵。

此役慘烈無比,阪泉那一望無垠的田野上,屍橫遍野,鮮血浸透了大地。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並與炎帝的部落結盟,初步奠定了他統治中原的根基。在中國歷史上,炎帝與黃帝都曾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受到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尊敬。華夏後裔一貫把炎帝與黃帝並列、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把他們當作中華民族的最初締造者,並且還將其看作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共同標誌與紐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初興和統一。華夏兒女都自稱為「炎黃子孫」,「炎黃」兩字也變成中華民族的代稱。這種民族認同感,自始至終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團結,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都有著傑出的貢獻。

阪泉之戰發生的地點位於何處呢?有人認為在今河北涿鹿東南,也有人認為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原因有二:其一,在春秋晉國時,解州鎮古稱解梁,漢代才置縣。據《解縣誌》所載,解梁古時曾稱涿鹿。其二,從現代的地圖看,炎帝的都城在蒲阪,也就是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黃帝居於軒轅之丘」,就是今天的鄭州市軒轅丘,而運城恰好處在兩者之間,距離永濟很近。相傳黃帝對炎帝採取偷襲,才獲得決定性勝利,則運城解梁的說法就較為可信。假若在河北涿鹿,那麼黃帝和炎帝就必須特意北上才能開戰,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因此,阪泉之戰發生在運城解州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