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之後,美國各大銀行和全球其他國家的貸款金融機構一樣,為受影響的借款人推出了延期還款等優惠政策。正常來說,延期還款推遲了銀行的資金回籠,讓本來可以再次放貸獲利的資金出現停滯狀態,這從很大程度上是會影響銀行的盈利的。
但是美國的銀行卻利用了一些特別的規則,將這一客觀條件導致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不但沒有因為借貸人的延期還款而虧損,反而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這個特殊規則叫做Ginnie規則,它是由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退伍軍人事務部和其他政府機構所控股的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innie Mae)所推出,其內容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允許銀行和其他貸方金融機構將90天未還款的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多為債券化),而且證券面值總額等於未還貸款額度。
之前Ginnie Mae推出這一規則是為了優化貸方的資產負債表,當然,在次貸危機之後,銀行被允許使用這一規則的情況相對謹慎。但是,如果超過90天的未還貸款屬於政策性延期還款的話,這一規則還是很容易被批准的。
剛好,這次疫情影響下的延期還款多為政策性。這個政策來源於3月份美國國會做出的,它允許放貸的借款人可以申請將還款期限最多延遲一年。這意味著,很多延期還款的期限都超過了90天,銀行是可以使用Ginnie規則的。
那麼美國的銀行家們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呢?他們首先將這批延期抵押貸款進行債券化,也就是行內所說的債權轉移,但是在債券化的過程中,這些銀行不但可以不用剔除掉壞帳比例,反而在評估的時候高出了5%-10%。比如說10億美元的延期還款貸款,到了轉化成債券的時候,總額變為10.5億-11億美元。
然後把這些債券打包給承包商,由承包商作為發行人向投資者出售。如果在債券到期的時候,之前延期還款的貸款人能夠按時還款,則以所還款項作為債券的兌付資金,如果貸款人尚未還款,則由承包商先行墊錢兌現。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將風險轉移給了承包商,而承包商獲得的利益則是延期還款者的利息和債券的溢價。當然,隨著承包商把債券賣給投資者之後,其中的風險也轉移到了投資者身上。
Ginnie規則的存在,成為了銀行斂財的「額外驚喜」,目前已經有不少美國貸方金融機構從中獲得不菲收入。
比如在7月和8月,富國銀行總共將190億的延期抵押貸款進行了債券化,從中獲得了15億美元的評估差收入。
比如US Bancorp在7月份將50億美元的延期抵押貸款債券化後獲得了3.6億美元的純利潤收入。
根據彭博社彙編數據的統計,僅僅美國6大行,在Ginnie規則的利用上,總共就賺了將近80億美元。
懂行的朋友可能看出來了,到了投資者這,他們持有債券的最主要保證是貸款人的抵押資產。如果美國疫情和經濟能夠短期內轉向利好,這些資產是足夠對付債券本息的。但是如果疫情長期未能控制的話,導致經濟惡化,抵押資產便會迅速貶值,又會演變成次貸危機時的模樣。
可能也怕投資者擔心,對於這次銀行將抵押貸款債券化後,美國政府對其對付提供了擔保。但是,如果出現大面積違約,估計以目前已經赤字累累的美國政府而言,也很難做到完全兜底。
在次貸危機前夕,美國政府就不斷向各國推銷他們的債券,這已經是他們駕輕就熟的危機轉移套路。所以,對於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來說,還是多留個心眼,別成了風險轉移的背鍋俠。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