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明知美國實力強大,為何還要與其開戰?這一點很關鍵

2020-06-25     防務評審

原標題:二戰時,日本明知美國實力強大,為何還要與其開戰?這一點很關鍵

眾所周知,太平洋戰爭是由日本偷襲珍珠港作為導火索引發的,但在二戰時,美國一直都站在中立一方靠軍火謀利,自身實力強大,而日本方面明知美國實力強大,卻為何還要與其開戰?其實這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和雙方一直以來的矛盾有關,並且都希望爭奪同一塊地區的資源和財富。

二戰的起因主要還是當時的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導致資本主義世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所以法西斯主義趁機抬頭逐漸成為威脅全世界的勢力。而自從1853年日本被「佩里叩關」後便對這個世界重新擁有了認識,倒幕運動結束後開始逐漸發展起了自己的堅船利炮,而隨著日本甲午戰爭的勝利,一個曾經被認為是巨人的清朝被他們踩在了腳下,使得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氣勢大盛,逐漸開始同美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和中國地區的霸權角逐。尤其在日俄戰爭後,日本發現自己在亞洲和歐洲幾乎寸步難行,於是便將目標轉向了太平洋。

後來的《九國公約》,日本被迫交出了一部分在中國的利益,日美關係從此急轉直下,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開始了不斷的「退群」「毀約」操作,這下不僅僅是美國,整個歐洲列強也得罪了個遍。所以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方面一拍即合,而日本也將「大東亞共榮圈」的宏偉目標放在了自己的目標上,可惜的是,武力永遠不能讓充滿鬥爭精神的人民服軟,於是日本的「共榮圈」就卡在了中國,寸步難行,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資源。

日本本身就是個島國,由於長期封閉,幾乎沒有太多的外交流通,在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之後開始動用熟悉的武力,導致其只有占領了一塊地方,才可以從那些地方獲取資源,周邊沒有盟友可言,尤其在和歐美列強交惡的情況下,只能依靠戰爭來擴大領土,增加資源獲取量來供養戰爭,所以一旦開戰,要不打贏占領,要不輸了就徹底失敗。卡在了中國的日本不能打長期戰,而且中國本土還有著美國的支援,於是便將下一步的矛頭轉向了美國。

當然,日本原本的計劃是從亞洲打到中東同法西斯勢力匯合,但被卡在中國後只能調轉槍頭。由於日本的國民性,導致他們崇尚極度的武力,在「黑船」砸開了日本的國門後,日本便一直在試圖建造最強的武力,當時世界第一的「大和」號戰列艦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堅船利炮成為了當時日本軍隊的信仰。所以,擁有了堅船利炮的日本飄了,即便知道美國很強大的情況,即便知道一但美國參戰,本就騎虎難下的日本將更為困難,但美國是日本在東亞地區的攔路虎,如果沒有辦法打到它,那等待日本的就是戰爭資源耗盡而戰敗,於是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就這麼出現了。

隨後,美軍停留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艦船幾乎全軍覆沒,而這次偷襲的成功使得日本認為此時的美國已經失去了太平洋上的「堅船利炮」,於是便高喊著「萬歲」的口號向著中途島沖了過去。但除了堅船利炮,日本在戰略、實力、戰術、情報上全面遜於美國,於是毫無疑問失敗了,「大和」號也這樣沉在了太平洋,這也造就了這一世界現代戰爭史上非常經典的以少勝多案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日本由於其島國的特點,實際上從戰爭的一開始就決定了如果不能一戰功成,那麼必將覆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WAH7HIBiuFnsJQVbN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