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關——劫掠濟南

2019-06-10     朝陽阿力

長城青山關位於河北遷西縣北部,處於長城的戰略中心位置,明朝末期是薊鎮總兵府所在地。長城牆子嶺關位於密雲東80里處,是守衛京師的屏障。

位於河北遷西縣北部的長城青山關

位於河北遷西縣北部的長城青山關

長城牆子嶺關位於密雲東80里處

城牆上「牆子雄關」幾個字依然清晰可見

由於袁崇煥把守的寧遠城固若金湯,屢次重創後金,皇太極(1592-1643年)只好調整戰略部署,決心繞道進攻內地。天聰二年(1628年,崇禎元年)皇太極迫使察哈爾蒙古退出西喇木倫河流域,這為後金軍隊繞開山海關,從北部入侵內地創造了條件。

1628年漠南蒙古歸後金(清)後的態勢圖

明朝大將軍袁崇煥(1584-1630年)

寧遠城

天聰三年(1629年,崇禎二年),後金軍首次分路從龍井關、大安口等處突入塞內,直趨北京,不久被袁崇煥援軍擊退。天聰八年(1634年,崇禎七年),皇太極號令後金軍從長城得勝堡、上方堡突入長城,奔襲宣府、大同。在50餘日內攻陷明朝大小城堡50餘座,殺掠無數。崇德元年(1636年,崇禎九年)八月,清軍突入居庸關,繞北京劫掠一周後班師,所獲人畜財物用了4天時間才全部通過長城關口。

前三次的成功,讓皇太極更加膨脹,他想嘗試一下深入明朝腹地會是怎樣。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二十二日,皇太極派岳托(1599-1638年,禮親王代善的長子)為揚武大將軍,貝勒杜度(努爾哈赤之孫)為副帥,統帥右翼軍;睿親王多爾袞(1612—1650年)統左翼軍,兩路大軍共12萬人,從長城牆子嶺和青山關毀牆突破。這是清軍第四次入關。明薊遼總督吳阿衡、總兵魯宗文戰敗而死,中官鄭希詔逃走。清軍長驅直入,兵屯於離京城三十多公里的牛欄山。

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關進攻線路略圖

二十四日,京師戒嚴。這時候的清軍已攻陷昌平、平谷、寶坻等地,京師震動。二十日,崇禎帝下詔調在陝西征剿李自成的總督洪承疇率軍入京勤王,陝西巡撫孫傳庭為兵部侍郎督援軍同行。

清軍一路燒殺搶掠,後兵分兩路,沿太行山和大運河南下,在攻克河北南部的廣平、大名等。十二月十二日,明朝大將盧象升在鉅鹿戰死,時年39歲。

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清軍由京畿南下攻入山東。兵部尚書楊嗣昌誤判德州是清軍南下的必經之地,傳令山東巡撫顏繼祖率兵扼守,於是造成濟南空虛,只有鄉兵和萊州援兵1200人守城。這時清軍繞開德州,經臨清,渡會通河,直插濟南城下。清軍圍城60天,明軍拒城死戰。正月初二,城破巷戰死者無數。德王朱由樞(?-1642年,死於塞外)、奉國將軍朱恩賞被俘。隨後,清軍「屠城濟南,屍積十三餘萬。」(另有說屠殺一百萬人)

退兵。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清親王多爾袞率軍飽掠後北返,放火焚燒濟南城,整個濟南被焚掠一空。

三月初九,清軍從青山口出關,退回遼東。是役,清軍入關劫掠長達半年,深入二千里,攻占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殺明總督二人、殺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俘獲人口四十六萬二千三百餘人、黃金四千餘兩、白銀九十七萬餘兩。

睿親王多爾袞(1612—1650年)

明崇禎皇帝(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崇禎治罪。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清軍退兵。此役明軍失陷城鎮六十餘處,損失空前。崇禎皇帝下令處罰有罪人員。對此戰不服軍令、臨陣退逃、貽誤戰機、擁兵觀望將領進行了嚴厲處罰,薊鎮總監中官鄭希詔,分監中官孫茂霖,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薊鎮總兵吳國俊、陳國威,山東巡撫倪寵,援剿總兵祖寬、李重鎮等共三十六人被斬首。

加征練餉。崇禎十二年(1639)六月二十三日,為抵禦清兵入侵,明朝廷決定抽練各鎮精兵,復加征「練餉」。練餉七百三十萬兩白銀,合「遼餉」、「剿餉」、練餉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百姓負擔更加沉重,民不聊生,使農民起義軍隊伍更加擴大。

被劫掠塞外漢人的遭遇。漢人被滿清劫掠到塞外即成奴隸,遭受非人虐待,大量自殺。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歲以自盡報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僅自殺的漢人,在滿清入關前後幾十年間,就不下10萬人。由於滿清的瘋狂虐待,大量漢人奴隸逃亡,「只此數月之間,逃人已幾數萬。」(《清世祖實錄》)

滿清統治者為了制止逃亡,強化了1626年頒布的《逃人法》。順治帝頒訂:「有隱匿逃人者斬,其鄰佑及十家長、百家長不行舉首,地方官不能覺察者,俱為連坐」。順治六年又改為「隱匿逃人者免死,流徙,決不輕恕」。(《清世祖實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HStqGwBvvf6VcSZHM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