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流長的飲食文化中,雞肉一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眼的特色美食,並且根據地域的區別,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廣東的鹽焗雞深得海鹽之味,在錫紙的烘烤中將海鹽的鮮味完美融合進了雞肉之中。
四川人嗜辣,連雞肉的做法都以重辣著稱,辣子雞棕紅油亮,令人一看就忍不住食指大動。而雞肉到了魯菜中,就更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並在複雜的烹制過程中保留了食物的原味,使其成為了山東傳統的特色美食,那就是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顧名思義,是產自山東省德州市的扒雞。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德州因為地處京師通往南方九個省份的交界地帶,且漕運非常繁榮。因此商品經濟在德州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各地的商人往來交會,互通貿易,除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更是使德州融合了各地的多元化美食。扒雞就是其中的一項,它雖然產自各個小作坊和百姓的家中,但也正是這些特點,使得德州扒雞更加精細,又因為色澤金黃,口感極佳,還多次受到過乾隆爺的讚賞。
德州扒雞歷史悠久,相傳其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德州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商業發展到清朝已經是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了,並且很多人世代來往德州經商,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而那時候扒雞還不叫扒雞,叫燒雞,有一位姓賈的商人,他就在德州城的大街上經營著一個燒雞鋪。有一天,賈掌柜有事外出,在出門前他特意叮囑小二要注意盯著鍋爐上的火,裡面還壓著一隻燒雞。哪知道賈掌柜一走,小二就懈怠了下來,打起了盹。
等到賈掌柜回來的時候,火已經煮過了,雞肉也成了一鍋濃濃的雞湯。小二束手無策,賈掌柜也沒有辦法,只好死馬當活馬醫,乾脆就把已經煮爛了的雞從鍋里挑出來,直接放到鋪子上去賣。
可誰知吃慣了酥脆的扒雞的食客,第一次接觸煮得如此綿軟的雞肉,連雞骨頭裡都燉的入口即化,於是大家都覺得香味誘人,所以這些煮爛了的雞肉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而賈掌柜也根據這次的做法進行了改進,採用先大火煮,再用小火燜的手法,取了「先武后文」的寓意,這樣做出來的雞肉也不再叫燒雞,而改叫扒雞。
就是因為這樣,賈家的扒雞漸漸有了市場,也吸引了很多回頭客。於是就有一些老顧客要求賈掌柜給這種扒雞取一個好聽的名字,賈掌柜家裡世代以農業為生,也沒什麼文化。所以他就將店裡新制好的扒雞用荷葉包裹,送到當地一戶秀才的家裡,想讓他幫著取一個名。
秀才嘗過賈掌柜帶來的扒雞,登時吟詩一首,於是扒雞的名字也就應運而生,喚為「五香脫骨扒雞」,這個名字既凸顯了扒雞肉爛骨酥的特點,又帶有一些文雅氣息,因此流傳至今。
德州扒雞的發展歷程也就是其製作工藝的不斷改進。自清朝誕生以來,一直到民國時期,德州扒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於交通工具的普及,人們的出行也變得更為便利,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再加上隨著外來香料的傳入,對於德州扒雞的製作也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在火車站或者各大商鋪中,都出現了德州扒雞的身影。人們對於其製作,也更加得心應手了,這一時期的扒雞,以韓世功和侯寶慶的品牌最為有名。
韓世功製作扒雞的手法延續了當初賈掌柜的要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韓世功也在自己的不斷摸索中尋找到了更加精細的烹飪途徑。他吸收前輩的經驗,改進了扒雞的製作工藝,在配料上也與時俱進,增加了很多清朝晚期新引進的蔬菜品種。在扒雞的烹煮過程中,還增添了許多新引進的香料,使雞肉本身更加入味,在色澤上也更加金黃油亮,增添食客的食慾。
德州扒雞的造型美觀,色澤黃里透紅,從外形上就比其他魯菜略勝一籌。由於以雞肉為原料,在製作過程中又多採用燉煮的烹飪技法,所以營養流失較少,並且雞湯鮮香濃郁,具有健脾開胃、滋補的功效。扒雞中肉爛骨脫,對於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很適合,其中德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有利於消化。
同時,德州扒雞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能夠促進細胞的再生,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還具有一定的美容功效。德州扒雞一直以肥而不膩、味道香、高顏值的特點征服了所有年齡段的食客。
除了營養價值外,德州扒雞還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由於製作技法的特殊性和口味的獨特性,德州扒雞被譽為中國四大雞之一,成為魯菜中的翹楚,可謂是當之無愧。自建國以來,德州扒雞也頻繁出現在國宴等重要場合,對外也成為中國傳統美食的象徵之一。而今,許多外國友人都慕名前往山東,只為了一品德州扒雞的美味,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德州扒雞的象徵意義遠超於它的營養價值。
悠悠千年的中華歷史孕育了齊魯大地上繁多的物種,而這些物種也為中華的傳統美食提供了素材,一起構成了多元繁雜的飲食文化。德州扒雞歷史悠久,是德州當年四省通衢的繁華見證,它的產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巧妙結合,如果沒有賈掌柜當初的外出,那麼德州扒雞可能也會在某個場合出現。
而今在商業化快速發展的社會,德州扒雞的製作也越來越趨於工業化的流水作業,也很少有人願意放慢腳步,去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熬一鍋濃濃的高湯,然後細品這渾然天成的美味了。
參考文獻:
《舌尖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