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老司機侃侃車平台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只要對汽車圈稍有留意,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國產車普遍做得比合資車更重,在SUV車型上尤為明顯。
比如從市場上主流的緊湊級轎車來看,除了全新的TNGA架構的豐田卡羅拉以外,合資緊湊級轎車的整備重量通常在1.3噸以下,比如軒逸僅僅1238kg。而國產車的整備重量基本達到1.3噸甚至1.3噸,比如領克03重達1454kg,快趕上緊湊級SUV的重量了。
再看緊湊級SUV方面,除了基於TNGA架構的豐田RAV4,和本田CRV以外,奇駿和途岳的重量都不到1.5噸,而國產緊湊級SUV的重量基本都超過1.5噸甚至達到1.6噸,這其中的差距顯而易見。
現在的汽車自媒體有一股泛泛而談的風氣,似乎知道了幾個高級詞彙就很懂車一樣。我很反對一談合資車就是高級,一談車輕就是車身輕量化,似乎只有合資車才懂得怎麼做車身輕量化。車身輕量化是汽車發展的趨勢不假,但是我們不能脫離價位空談車身輕量化。車身輕量化的前提是什麼?是保證強度和效果,如果一種材料強度相同甚至更高,重量更輕,價格還更便宜,車企是腦袋抽抽了不用這種材料?
所以,車身輕量化的代價往往就是成本的上升,像捷豹XFL全鋁車身,車身僅僅1297kg,寶馬M4採用碳纖維傳動軸,奧迪A8用熱成型超高強度合金鋼,這才叫車身輕量化。你一台10多萬的車,大家用的都是基礎的車身輕量化方案,你憑什麼說自己因為車身輕量化做得好所以車重輕?如果這個價位合資車車身輕量化做得好,怎麼解釋豐田的車自從換了TNGA平台之後做的都比其他合資車更重?而且安全性還更好?
所以在30萬以下的價位,如果國產車比合資車更重,其實無關車身輕量化,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1、車身框架用料更紮實。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車重不能完全衡量安全性,但是在20萬以下的價位,車輕安全性大機率做不好。而且從中保研碰撞測試可以看出,除了豐田以外的合資車,並沒有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出優勢,反而不斷刷新下限。
2、配置更高。如果對比同價位的合資車和國產車,你會發現兩者配置的差距巨大。而大部分的配置都會增加一些車重,特別是,累積下來就是不小的數字,所以一般高配車型都會比低配車型更重。
3、合資車減配嚴重。減配後排鋼板、防撞梁、隔音材料、備胎、車頂加強筋、懸掛用料……合資車減配的方式千奇百怪,無所不用其極,所帶來的結果就是車身重量的減輕。
尾巴:10年前的國產車確實是「傻重笨粗」的典型,連基礎的車身輕量化都做不好,不得不用更厚的鋼材來彌補強度的缺失,但是這幾年,從車身輕量化方面來看,30萬以下的價位,合資車和國產車差距不大,真正差的是國人對合資車和國產車的包容度,你能想像機油門、失速門發生在國內車企身上會發生什麼嗎?你能想像國內某車企像大眾一樣,20萬的車型被撞斷A柱B柱會發生什麼嗎?國人對國產車的寬容度實在太低了,讓國內車企的容錯率太低。最後,我想呼籲大家,別再帶著以前的眼光看國產車,國產車正在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