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推薦它其實有點晚了。
前段時間資源剛出來的時候,我就下載了。
但是考慮到這是一部溫情電影,我害怕看哭,一直沒看。
昨天看完,果然。
說它是今年上半年最感人電影,一點也不為過——
《標準之外》
本片導演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里克·托萊達諾。
既是髮小,又是老搭檔。
在2011年就推出了超高口碑佳作《觸不可及》。
對,就是這部常年占據豆瓣250一席之位的經典佳作。
後來他們又合作了兩部愛情題材的電影,可惜口碑不盡如人意。
直到去年,兩人又回歸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將目光聚焦於社會邊緣群體。
推出了這部《標準之外》。
不負眾望,電影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好成績。
這次兩人將鏡頭瞄向了「自閉症人群」。
布魯諾經營著一家非盈利福利院。
專門用來收治社會上其他機構不接受的自閉症患者。
他的好友馬利克,也經營著一家機構。
專門招收一些來自貧窮地區、在暴力環境長大的低學歷青年,並且培訓他們一對一照顧自閉症患者。
兩個機構職能互補,不但為這些孩子們提供住處,也解決了不少就業難題。
其實,要做到如此,並不簡單。
因為這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們不擅長溝通,常常無法表達自己的喜好,部分小孩還會出現暴力自殘傾向。
所以這些負責照顧他們的人員著實不易。
好在這些負責照顧自閉症孩子的青年們在這個有愛的大家庭里,會做到用愛包容對方。
但好景不長,某天兩個調查員來到布魯諾的機構檢查。
因為機構是非盈利的,布魯諾辦這家福利院的經費幾乎全部來自民間愛心人士的捐助。
所以環境難免會達不到專業公立醫院的標準。
但在檢查員眼中,這裡不但環境髒亂差,還不具備營業資質,照顧患者的人也不是科班出身。
這一切都太在標準之外了。
更可怕的是,在這關鍵的節骨眼上。
一位工作人員迪倫由於工作疏忽,導致一名名為瓦倫丁的自閉症男孩走失。
這直接導致機構面臨著被取締的危險。
可機構要是沒了,很多具有暴力傾向、不服管教的孩子們該去哪呢。
思來想後,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先找到瓦倫丁。
於是黑人小哥迪倫,就這樣踏上了一條找尋瓦倫丁之路。
瓦倫丁是這群自閉症患者中尤為特殊的一個。
父母離異,母親住院,父親不知所蹤。
他脾氣陰晴不定,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發雷霆,還習慣戴著頭盔保護自己。
而負責照顧瓦倫丁的迪倫起初也總是麻煩不斷,經常不得不為瓦倫丁善後。
瓦倫丁最初也是對迪倫充滿敵意。
直至某次,迪倫記住了瓦倫丁愛喝可樂,看瓦倫丁口渴的時候給他倒了杯可樂。
瓦倫丁才開始放下對迪倫的戒備。
而在找尋瓦倫丁的過程中,迪倫的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變化。
他也從曾經的小混混變成了一個有愛心的人。
正是因為迪倫的轉變,瓦倫丁也逐漸感受到了人間的暖意。
終於有一天,瓦倫丁肯摘下了頭盔,沐浴在陽光下。
瓦倫丁被找回,他們彼此也都迎來了新的人生。
面對咄咄逼人的檢查員,平時溫文爾雅的布魯諾,忍不住咆哮起來。
他質問這些調查員:
沒有人要這些孩子,如果孩子全交給政府,你們能照看好他們嗎?
一時間調查員啞口無言。
好在經過政府的一番深思熟慮,布魯諾的這家福利機構最終被得以保全。
那些自閉症的孩子們終於能繼續生活在這個有愛的大家庭里。
整部電影雖說不上有多強烈的敘事衝突與戲劇張力。
但這種感人至深的電影才最打動人心。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布魯諾的原型是法國社工史蒂芬·班漢牟,馬力克的原型是達烏德·塔圖。
電影中的機構,在現實生活中也真實存在。
他們經營這個機構,為自閉人士提供了近二十年的服務。
導演知道此事後,靈感迸發。
用了兩年時間打磨劇本,以一種接近紀錄片的方式。
為我們呈現出自閉症機構里的人們,為了生活都在努力改變的動人鏡頭。
除了表現自閉症人群,以及看護自閉症人群的日常生活外。
電影還用了幾條支線來豐富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培養的深厚感情。
比如布魯諾與自閉症病人胖哥的日常互動支線。
胖哥是布魯諾的第一位患者,雖然早已長大,可以獨立生活。
但布魯諾依舊對其放心不下。
他知道胖哥有暴力傾向,甚是擔心,每天跟蹤他坐地鐵。
胖哥經常在地鐵上忍不住按緊急制動按鈕,導致他多次被送到警察局。
然後布魯諾將其保釋。
胖哥也會深感布魯諾對自己的關心,開心地將頭埋其懷裡。
為了這群孩子,布魯諾可以說是操碎了心。
這麼多年來,他始終單身,甚至還嚇跑了不少相親者。
可以說無論是負責照料患者的人,還是機構的環境指標,都在標準之外。
但他們為了大愛犧牲自己的小愛,這種真摯的感情和人性的善良卻是令人動容的。
無論是創始者布魯諾和馬利克,還是救贖自己的迪倫,亦或是感受到愛意並自我和解的瓦倫丁……
最終都在愛與和諧的氛圍里,實現了自我價值。
有的人傳遞愛意,有的人被愛治癒。
這群被邊緣化的人物,雖然也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往。
但自始至終,他們都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
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無私的愛才是最值得歌頌的音符。
另外,電影在歌頌人性讚歌的同時還暴露了不少社會弊端。
比如醫院不願招收這些自閉症患者,因為他們不易管理,而且還需要大量的政府補助。
所以這些可憐人該何去何從,也是棘手又現實的問題。
布魯諾正是因為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才會毅然決然堅持多年用心經營這家機構。
標準之外,滿是人情味和善意。
影片的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幕。
小胖哥在布魯諾多年如一日的照料下,終於可以獨立坐地鐵了。
雖然這次他還是忍不住按下了報警的按鈕。
但這次大家庭所有的人都抱著他,歡呼著離開地鐵。
這樣可愛質樸的行為讓人動容。
是啊,醫院和藥物或許能讓他們病情好轉。
但是真正能治癒他們的往往卻是那最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