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董收藏領域,大家一直把「試圖以低級贗品,充當國寶」的人群,稱為「國寶幫」,這稱呼大約有10年了,很是帶有反諷意味。
要看清「國寶幫」問題,就要仔細分析其各方面特點。
「國寶幫」成員,主要由不入門的收藏愛好者構成,也就是一些門外漢,但是他們在其他領域,未必如此。
這些門外漢,看了幾本書,就去買古董,市場上,自然有迎接他們的假貨。他們看到與書本描述接近的器物,擔心錯過寶貝,於是買下!深藏之,寶貝之!作為一種希望參與文化,希望借文化發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收藏的東西,絕大多數是贗品。
玩古董的人都知道,如果誰入門,那麼他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真品,如果沒有入門,買的絕大部分都是贗品。收藏古董者,主要由這兩類構成,極少見哪位古董藏家,其藏品一半真,一半假。
國寶幫不知道這個事情。他們沒有想到,一旦不入門,全部買到贗品的機率居然是很高的。這看起來與機率不太符合,但事實如此。
清康熙粉紅地琺琅彩開光花卉碗
《康熙御製》紅料款
成交價:238,807,500港幣
(市場仿品)
有人就是不信,從1件買起,擴展到1萬件,直到100萬件,難道都是假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並不因為你買了100萬件,你的鑑定能力就提高了。唉,說起來,真是很悲慘的事情。
為什麼他們鑑定不得入門?
這不能全部怪罪「國寶幫」,而主要賴專家。
專家撰寫的瓷器書籍,實在也很有問題。他們的闡述模式,無外乎「永樂瓷器有五大特徵,一二三四五」。這類說法問題很大,因為永樂瓷器可能不止這五大特徵,可能有10種甚至20種,但專家似乎怕麻煩,於是簡單寫寫,並且寫成了「排他性」定論。讀者看了就上當了,越是誠實、認真的讀者,越容易上當。國寶幫內,尤其是基層群眾,一般都很誠實,這點大家發現沒有。
讀者為什麼會上當?因為,其他學科都是這樣闡述問題的。譬如說,化學中,說「水」有三個特點,如果符合之,那就是水,不是泥土也不是鋼鐵。用這種思維,去學習瓷器鑑定書籍,一定上當。越是認真追究「五大特徵」,越是完蛋。因為書上的「排他性」描述是錯誤的,往往是:即便具備五大特徵,也不是真品(特徵辨識錯誤暫且不論)。
這真是「坑爹」,讀者是爹。
專家們,應該不避繁複,認真闡述每一時期瓷器的主要特徵,對每種「永樂瓷器的特徵」,使用300張圖片,加上2萬字闡述,還是需要的。這可不是兩頁文字,加上抽象的「五大特徵」可以闡述清楚的,只有大量出版真實的信息,大家才有可能據此入門。
在沒有這樣理想的《永樂瓷器報告》之前,破解鑑定難題,也有途徑(入門的人都是這麼乾的)。你買不到永樂真品,但是有可能買到瓷片,你買不到南宋官窯真品,但是有可能買到南宋官窯瓷片。
真品可能幾千萬元才能買到,但是瓷片可能幾百元就可以了,買到後仔細研究,不可言傳的特徵就會浮現,這樣不斷學習,就會入門。最後一定要做到依據瓷片,就可以斷代,這是瓷器鑑定基本功。看了瓷片不能斷代的人,建議不要去買瓷器,因為你沒有入門。
有人說:按照你這麼說,專家的書,太害人了!其實,「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在任何時代,都害人,現在不過害你錢財,如果在其他歷史時期,可能命也沒有了,所以,不要抱怨。
我雖然也討厭國寶幫,但還是要勸大家,在社會層面,要寬容國寶幫。他們丟了錢財,丟了面子,浪費了人生,不過是因為想參與文化,想發財,動機沒錯,只是被教科書害了。值得同情,值得原諒。而且,說實話,尚未入門時,大家都是「國寶幫」,只是很多人後來入門了,才「覺今是而昨非」。冒險一點說,今天批判國寶幫的人,也都曾是國寶幫。
但是有一種國寶幫成員,不值得原諒,就是「說謊的國寶幫」。最近在大眾傳播領域,國寶幫「不斷說謊」,這就討厭了。他們強調:我們也是保護國家文化!這面「文化大旗」是好的,但是也要看你保護的是什麼。好比大熊貓需要保護,但是,不是大熊貓的動物,你就不能放到臥龍保護區,這個,大家明白吧!
何況,你要說你是為了名利而冒險購買的,很想發財!這當然可以,不犯法。但是,你要編造一大套謊言、狂言,就有點不太對了。大眾閒著沒事幹,看到吵起來了,就希望專家出來鑑定一下。呵呵,估計沒有一位專家願意出面。
揭底「國寶幫」古玩收藏渠道
「國寶幫」是收藏界的一個特別群體。這個群體的組成,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和近些年發家的所謂土豪。他們的收藏理念十分執著和自信,經過十幾年不斷的收買,日積月累了成百上千件假古玩。
為什麼肯定地說他們收藏的是假古玩呢.原因是他們收藏的方式、方法不正確。收藏真古玩必須要有專業路徑,如果路徑不對,就不可能買到真古玩。通過多年的市場考察發現,他們收藏假古玩主要源於缺乏基本的專業常識,不具備業界的常識和專業規制就買不到真古玩。
古玩愛好者認為到地攤市場上能買到真古玩,能夠摟寶撿漏。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其實地攤市場的古玩,早己在擺地攤之前就被業內的行家商家們篩選掃蕩無數遍了,剩下的才拿到市場上擺攤。這時只是一些民間民俗的殘破日用品和遍地的贗品,根本不可能買到真品的國寶。
據老先生說,一年能夠在地攤上買到數十件國寶級精品。有時發現一模一樣的第二件時,也立即買到手,生怕這件國寶被別人搶先買走,回去湊對。其實只要發現地攤上出現一樣的第二件,一般就可以說明,先前買的第一件是贗品,這是業內行家的共同認知。因為古玩的稀缺性,決定了不可能出現相同的第二件國寶。但是老先生說,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就可能發生,怎麼解釋他都不信。這就是國寶幫收藏假古玩的理念。
無論在地攤市場還是其他古玩市場,愛好者們都會遇到主動搭訕的游商。實際上內行的商家、行家都知道,這些游商手裡根本沒有真古玩,他們在市場上遊蕩,為的是尋找不了解市場的愛好者。
通過觀察愛好者在市場上的購買需求,或者發現愛好者拿著贗品認真研究時,便看準這個人是個外行。一旦被盯上,便過來搭訕,謊稱手裡有出土的古玩,如果對方感興趣並相信了他們的謊言,隨後便被帶到他們的出租屋內,開始一唱一和地講故事,說這些古玩都是挖出來的。
如第一次交易成功,買回來以後對照鑑定要領符合真古玩的基本特徵,或者得到了專家鑑定的認可,便誤認為這個團伙賣的都是真古玩。陷入這個騙局以後,便放鬆警惕投資幾十萬幾百萬元收買假古玩。
20世紀90年代後期,有一位民營企業家,自己有4家工廠,本人很有錢。自從沉迷收藏,前後投資了6000萬元買了幾百件所謂的古玉。最後發現地攤上與自己的藏品一樣的只賣幾百元時,才突然醒悟明白自己上當了,從此遠離收藏。這就是近些年土豪和國寶幫收藏假古玩的方法和渠道。
古玩市場上經常有推銷假古玩的商販,他們尋找的目標主要是一些有雄厚經濟能力同時又酷愛收藏古玩的愛好者。特別是針對一些老年人,以及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人下手。
因為這些人不了解賣假古玩的伎倆和手段,由於他們兜售的普遍都是高級別的假瓷器、玉器、珠寶、雜項等等。這些贗品偽造的水平很高,一般情況下鑑定難度較大,所以他們賣古玩的時候,主動要求對方可以先鑑定是真是假以後再付款,以此手段進行騙銷。
如果對方經過鑑定是真的,便會放心地花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買古玩。
實際上愛好者不知道,真古玩根本沒有尋找陌生顧客推銷的,即使行家偶然遇到陌生人推銷,也是依靠自己的眼力。況且凡是有眼力的行家高手,這些造假賣假的人都很難騙到錢,所以把目標鎖定在缺乏經驗,鑑定水平又不高的一些國寶幫身上。
缺乏專業常識的愛好者們認為鑑定是收藏的關鍵,只要鑑定是真的就收買,這是他們買假藏假的又一行為表現。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鑑定專家有時候並不能暢所欲言?難道掌握了那麼豐富的鑑定理論和大量的鑑定實踐經驗以後,鑑定專家們還有什麼顧慮嗎?是的,還真的是有顧慮。經過一番總結,大概歸納為以下幾種:
1、尊重感情(朋友情面)
很多時候,鑑定專家還要扮演家庭矛盾調解員、心理醫生等多種角色。有時候,鑑定工作不是簡單的對與錯,還要注重委婉的表達方式。人家花了大價錢買了個寶貝,拿到專家面前來,是個一眼假的贗品、仿品,專家該怎麼說話?有水平、負責任的專家一定會實話實說,但是不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一旦說的太直白,輕則夫妻吵架、家庭不和,重則投資失敗、家破人亡。
有經驗的鑑定專家一看東西不對就開始打預防針:「買得不貴吧?不貴就好。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的,買回家玩玩,擺著也挺好看。」說的都是安慰的話語,都是開導的話語。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並不專業,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不可避免的買錯東西,那麼鑑定專家,即使秉承不說假話宗旨的專家,也要儘量把話說委婉:「還行,還可以,不貴的話可以玩玩」,其實就是不看好的另外一種說法,只是說者有心,聽者能理解人家的一片苦心嗎?
馬未都先生
馬未都先生曾經回憶過這樣一件事:一位退休的工程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上了當,中了騙子的圈套,花掉畢生的積蓄70多萬元,買了一個汝窯。老先生帶著這件汝窯找馬先生鑑定,馬先生比較直白地說東西不對,老先生一下子臉就白了,手也抖了,感覺一下子受不了打擊人都快不行了。馬先生這才知道人家是花了畢生的積蓄,趕緊安慰說:「您先喝口水,休息一下,我說的只是個人意見,您可以給其他人再看看……」
所以說,最可惡的是騙子,買家是被蒙蔽的,而鑑定專家只是揭示事實的真相,真相往往很殘酷,必須實話實說,同時還得注意說的方式方法。所以身為一個為藏友負責、為藏友著想的鑑定專家,很多時候都要考慮如何更委婉地表達個人看法。
2、溝通的困難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還真的是這樣,古玩行業尤其突出。前幾年有人統計,國內收藏大軍已經超過7000萬人。應該說,如此龐大的收藏隊伍,絕大多數都是收藏愛好者,真正非常內行的人少之又少,萬不足一。
許多人僅僅是純粹的喜歡,並未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和正確的實踐,很容易上當受騙,也容易買錯東西。有些人會受到某些別有用心者的蠱惑、洗腦,一心一意撿國寶,一開家門,全是大名頭的東西,什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什麼成化鬥彩杯,什麼汝窯官窯哥窯,一抓一大把,什麼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他們全有,還成天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
心態扭曲的結果是行為的出格:說對的就是再生父母,就是懂行、行家;一旦有人不認可他的東西,就好比殺父仇人,動不動就是各種人身攻擊,各種難聽……這種人數量不少,尤其是近年來還抱團取暖,依附於某些無良專家,組成臭名昭著的「國寶幫」。即使並未走火入魔到那個程度,對於一般的鑑定者,鑑定與溝通當中所用的語句必然平實,太專業、太深奧的東西,是很難說清楚的。
3、行業的混亂
有的藏友感慨:「同一件器物,拿給10位鑑定專家鑑定,最後得出來4種結果,我該相信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真相只有一個」,藏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想求得一個真相,但似乎真相又是那麼難以觸及……有些人,為了討好顧客,故意把假貨說成真的甚至是極品,故意高估價;有的人,只要肯出錢,什麼鑑定證書都能開,做事情毫無底線。
鑑定話語權的爭奪,使得古玩行業的水變得更渾濁,利益、關係錯綜複雜,行業生態更加惡化。這樣的大環境下,獨立判斷、良心做事的專家也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誘惑,變得十分不易。所以說,真正好的專家,不但專業上的能力要突出,職業操守也非常的關鍵,真正好的專家,眼光好人品也得過硬,所以也是百里挑一。
在收藏道路上,能找到一位好眼力的老師,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少付很多學費,等於是找到了一座現成的金山。近些年,很多在其他領域成功的企業家,一旦涉足收藏,未找到一位好老師,憑自己的聰明和自信,放手進貨,貪多貪快,往往落入全假的「陷阱」,結果慘不忍睹。這類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能沉下心來,在好的老師點撥下,多看一些到代的真東西,不急不躁,穩步前行,一旦醒悟,還是能走出一片新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