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帝網 雷建平 4月22日報道
網紅電商如涵今日退市,這距離如涵上市僅兩年的時間。
早在2020年11月,如涵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沈超三人提出私有化要約(賣方團),2021年2月,如涵宣布與RUNION Holding Limited(母公司)和RUNION Mergersub Limited(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簽訂合併協議與計劃(私有化協議)。
根據協議,買方集團以每股0.70美元(或每ADS 3.50美元)現金,收購買方集團尚未持有的如涵控股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買方集團對如涵控股的估值約為3億美元。
過度依賴張大奕
如涵是2019年4月3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12.5美元,募集資金為1.25億美元。
但如涵首日走勢不太好看,開盤價為11.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8%。收盤時,如涵電商股價為7.8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了37.2%,如涵電商首日市值為6.5億美元。
如涵電商上市之初,對網紅張大奕非常依賴。萬達集團CEO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曾說,如涵上市破發並不是因為如涵簽下的KOL變現問題,而是如涵有問題。
王思聰具體提及了3個問題:
1,虧損;根據此前如涵IPO的數據,2018年如涵公司毛利為3億,其中履約費用1億元,營銷費用1.46億,綜合管理費用1.3億元,其他營收71萬元,總計虧損7235萬元。
王思聰認為,「收入是有的,但錢花得莫名其妙,特別是近1.5億營銷費用令人費解,花這麼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如果停掉這個營銷費用又會如何。」
2,不可複製性,如涵簽約100多個網紅,但就一個張大奕,在2017財年和2018年財年及2019財年前三個季度分別占據收入50.8%、52.4%和53.5%,這非常不健康的比例。
3,如涵的網紅孵化、網紅電商、網紅營銷模式沒驗證成功,也沒有證明自己可以培養新的KOL。
如涵商業模式的脆弱性在2020年4月暴露出來,導火索就是張大奕與天貓淘寶總裁蔣凡的緋聞風波。
遭遇張大奕蔣凡事件重創
2020年4月,蔣凡妻子在微博上向張大奕表示,「這是我最後一次警告你,再來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氣了,老娘也不是好惹的,望自重,好自為之。」
張大奕甚至被指已懷孕待產,逼宮蔣凡的妻子。一時間,讓蔣凡和張大奕都陷入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件事情,對蔣凡和張大奕都造成極大影響。蔣凡被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還被記過處分,降級。
張大奕的網店銷量則出現大幅下滑,如涵的市值也遭到重創,一路走低。這之後,如涵開啟轉型,將發展重心聚焦到了平台模式的服務業務。如涵也減少了對阿里系的依賴。
如涵CEO孫雷說,「我們的簽約網紅在諸如小紅書、快手、B站、抖音以及微博等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平台分布進一步多元化。」
當然,如涵轉型之路並不順利,財報顯示,如涵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2.48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凈收入2.727億元下降9%。
如涵2020年第三季度凈虧損為3120萬元,而上年同期為5166萬元。
估值下降70% 投資人損失慘重
截至2020年7月31日,馮敏持有25.3%的股權,及51.5%的投票權;孫雷持有12.6%的股權,及25%的投票權;孫超持有5.5%股權,及11.2%的投票權。
張大奕通過China Himalaya Investment Litmited持有13%股權,及2.8%的投票權;Legend Capital entities持有8.4%的股權,及1.8%的投票權;阿里和Shanghai Yuanqiong Enterprise Management分別持股為7.4%,有1.6%的投票權。
當初,如涵是以10億美元估值上市,隨著此番如涵以3億美元的估值退市,投資人損失慘重,利益損失了70%。
———————————————
雷帝觸網由資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若轉載請寫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