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珍義,今年64歲,老家在京山,現在與老伴、女兒女婿一家在武漢居住。我是山泉居一期物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平時和小區居民接觸多,大家給我面子,都喊我「陳經理」。
小區封閉以後,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影響,我反正每天都要巡邏,就想力所能及做點事情。
誰也沒想到,2020年是這樣開始的。
元旦,我84歲的老母親剛生過一場病。她住在老家,最大心愿就是,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能團團圓圓吃頓年夜飯。疫情爆發後,我就在猶豫要不要回去過年。憑直覺,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
「算了,還是不回了!」我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定。米、油、肉……頭一天都準備好,裝上女婿的車。臘月二十八一大早,早早催著女婿開車上路,給老母親送去一批物資,當天晚上11點,就趕回武漢。
我所在的這個小區,2004年入住,到現在已有16年,共有4棟,190多戶。多是華師、武大等高校的老師,居民素質都挺高。
自從武漢暫時關閉出城通道,居民都自覺地宅在家裡。小區負責物業工作的,除了我,還有兩位工作人員負責門衛、兩位工作人員負責清掃,兩班倒。也只有我,能相對自由出入小區。
全小區噴84消毒液,從臘月二十六(1月20日)就開始。大年初一,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我在小區群里給居民們發出祝福,同時也發了社區的要求:「非常時期,請各位業主們把用過的一次性口罩,統一放到門口專用垃圾桶,謝謝大家!」
發完通知,找來一張白紙,寫上「一次性口罩收集桶」,口罩專用垃圾桶改造完畢。
廢棄口罩垃圾桶
大年初三,疫情沒有好轉,確診病例還在增加。
起床,弄好早餐,我就出門上班了。我住的地方離山泉居一期不遠,走過去大概10分鐘的路程。
辦公室里,除了口罩,其他什麼防護用品都沒有。沒有特備手套,配好消毒水,穿上雨衣,背起40斤重的藥箱,開始了我的第一項工作——消毒。
穿雨衣消毒
一棟1單元、四棟5單元,門棟、電梯廳,再去快遞櫃弄一下……消毒霧水一棟棟地噴,一圈下來,手指皺皺的,儘管戴著手套,手心還是被蝕掉了一層皮。我心裡反而踏實了一些,至少直觀上這消毒水還是挺厲害的。
手心被消毒水蝕掉了一層皮
我天天在小區巡查,來來回回跑,不安全的因素太多了。老伴、女兒、女婿、外孫都住一起,過年這一大家子的,他們有點怨言,我自己也擔心,如果自己被感染,再傳染給孩子們,那責任就大了。
於是,正月初八(2月1日),我做了第二個「不回家」的決定——乾脆搬出去住。
老伴幫我收拾好個人用品,放到我的板車上,我一個人搬進了我工作的小區,睡在小區活動室臨時房裡。
這是個大概七八平米的空間,有個小窗戶,平時堆放些物業雜物,小區居民偶爾過來坐坐嘮嘮嗑。放張行軍床,墊上厚厚的被褥,我還能自如進出 。
老伴心疼我,每天中午把做好的飯菜送到自家小區門口,電話通知我過去拿。中午沒吃完,晚上微波爐熱熱吃。既跟家人隔離開,也方便我的工作,兩面都照顧到了,也蠻好。
我搬到了工作的小區,睡在小區活動室臨時房裡
「業主們,我今天搬進小區了,跟大家一起了!大家有什麼需求儘管給我說。」住進小區後,我在小區群發一條消息。
疫情日益嚴峻,小區也開始了更嚴格的管理措施。
初七(1月31日),我在群里發了「關閉小區出入口的規定」,接著又發了一條「家裡沒有消毒水的,可以下來物業領一點」,陸陸續續的有十幾戶人家拿著小瓶來了。
初八(2月1日),有居民在群里發信息:「親們,哪裡有青菜賣啊」,大家都在群里討論網上哪裡哪裡團菜。
初九(2月2日),大家需求更多了。上午10:40,我發消息「社區愛心人士捐的一點蘿蔔,請家有老人的業主到物業領取」,很快的,20多根蘿蔔一下被領走了。
我心裡想著,業主家裡準備的年貨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就在群里問了一句「有哪位業主有蔬菜供應商的聯繫方式,告訴我。」
有業主給我留言,可晚上帶些菜回。我就趕快告訴大家「今晚有業主幫忙從中商帶蔬菜回小區,有黃瓜、西紅柿、土豆等,需要的留意群里我的通知,帶錢來結帳,價格不貴」「有三四個品種,每個品種30份」。
下午5點多,菜回來了,100多份蔬菜也是一下子都被業主買走了。大家都很自覺,來一家走一家。
居民被隔離在家,正常生活受到影響,所需日常生活用品需要補充。我就擔起了為居民採購的快遞員,居民如果有要求,我就盡力去幫他們。
2月4日,社區要配送蔬菜,我在群里及時說了一句,「大家能堅持不出門,保證小區所有人不被感染就是對政府最大的支持,也是對物業的支持。謝謝大家,堅持就是勝利。」
5日,下午2點多,蔬菜到了。居民們素質都很高,在群里接龍買菜,領菜的時候按號順序下來,一個來了一個走,有了菜了感覺大家心裡也踏實了許多,在群里都在說些感謝我的話,其實說實在話,真的是感謝政府。
陸陸續續的除了政府組織的蔬菜配送外,我還為居民到附近商店代購物資,大米、油、雞蛋、生薑、大蒜頭等等各種生活用品,我的小板車派上了大用場,我拖著它來來回回給業主分發了400多次物品。
我的小板車立了大功
每天團菜分菜
2月6日,全民體溫監測要開始了。晚上8點半,我在群里發了通知,讓大家以人格擔保所填內容的真實可靠。群里好多人都說沒有體溫計,這可怎麼辦?
7日一大早,給小區消毒完。在群里說了一聲「我去買溫度計了,大家等我消息。」就騎上自行車,沿著虎泉街看到藥店就進。「師傅,有沒有體溫計賣?」別人問我「幾隻」,我一開口就是「20隻」,「哪裡有那麼多?」
別人都只願意賣給我一隻,有的還不願意賣給我,我就跟他們說,我是物業公司的,並把自己的工作牌給他們看:「這樣的疫情,我不希望他們下樓,我是給他們代買的。」那些店主們聽了,也蠻相信我,就這樣從虎泉街到雄楚大道,再從卓刀泉南路轉一圈回來,我跑遍了附近的8家醫藥店,為居民購回了40支溫度計,保證了居民自測體溫的要求。
一天天的,居民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買菜買蛋,買米買油,有的業主也心疼我,會在群里喊兩句「非常時期請大家能克服就自我克服一下,門口小中百明天就開門了!陳經理也是60多歲的老人了!」
業主關心我,我打心眼裡覺得感動。我想著,我人累點不要緊,只要小區安全了,居民安全了,我這個物業人,才能對得起大家,對得起我所擔任的這份工作。
有熱心的業主送我了一副護目鏡,我戴上它工作,覺得更安心了
小區關閉出入口後,陳經理成了最忙碌的人。他有多忙呢?
巡查、消毒、張羅物資採買、分發蔬菜……這位64歲的「物業經理」,20天裡在業主群發了3000多條公告。
在他的帶動下,政府配送菜的分發、小區自發的接龍團菜、相互之間跑個腿帶個菜,好多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記者也是小區居民,他的幾句話說得樸實又通透,「只想讓大家安安心心宅家裡,大家安全了,疫情就控制住了。」
我知道,陳經理只是這座城市基層社區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抗疫的戰場上,有悲傷、有無力,更多更多是付出和堅守。
「扛住」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取決於每一個個體的承擔——就像「要對得起這份工作」的陳經理。
來源:武漢晚報 講述人: 陳珍義(小區物業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