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傳統年味 體驗文化大餐
道口鋪街道首屆非遺民俗文化節濃情上演
本報訊 (記者 劉亞傑 通訊員 李鳳國)鑼鼓喧天、彩旗招展,跑竹馬、打花杆、手刷木版年畫……1月19日,以「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為主題的道口鋪街道首屆非遺民俗文化節在高馬村文化廣場濃情上演。
文化節現場,威風鑼鼓、龍獅表演、民俗展演齊上陣,一份特殊的「年味套餐」給氣溫低至零下5攝氏度的道口鋪帶來了熱鬧的氣氛。
隨著一通密鼓,緊跟一陣緊鑼,只見四隊頭扎英雄巾、身穿甲冑、背插四桿護背旗,腰跨「戰馬」的戰將衝上舞台。時而平緩鑾鈴叮咚似行雲流水,時而急促戰鼓轟轟如萬馬奔騰,戰將們按照古代戰場上作戰時的陣法變化線路舞蹈,時而二龍出水好似雷公陣,時而繞八字形似龍門陣,步伐矯健,粗獷豪放,動作逼真。一旁觀看節目的75歲的劉志林說:「跨上竹馬戰將如雲,敲響鑼鼓雄兵百萬。肖香坊的竹馬就是好看,有老味道。」
「跟我開始一步一步地做,刷墨、鋪紙、抹紙……」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傳習攤位,只見十幾個中小學生在市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老師手把手指導下,在白紙刷呀刷,刷一個圈又一個圈,最後屏住呼吸用力一揭,一張張彩色版斷橋故事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道口鋪街道首屆非遺民俗文化節分為二部分,一是文藝匯演,匯演項目包括肖香坊村的竹馬舞、高馬村的龍頭鳳尾花杆舞、蘇樓村的腰鼓等23個歌舞類節目。二是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包括張堤口村的毛筆,道口鋪村的木版年畫、郭莊村的陶藝、高馬村的銅鑄雕刻製作技藝。
茶具、佛頭、花瓶還有形形色色的人物雕塑,黃河裡的膠泥不再只是紅磚的原材料,如今經過孩子們的精雕細琢,它被賦予了更大的文化價值。「我捏了一隻小杯子。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把非遺、鄉村集市、年俗活動等與旅遊深度融合,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抓手。」道口鋪街道辦事處主任劉永剛說,發展鄉村旅遊,要有特色才能吸引人,31個鄉村,擁有多樣且豐富的非遺資源,盤點好利用好它們,可以避免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的「千村一面」現象,避免區域內的同質化競爭。
據介紹,道口鋪街道近年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工作,成功申報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2項,其中國家級保護項目1項,省級保護項目2項,市級保護項目8項。2018年8、9月間,道口鋪街道蕭香坊竹馬舞還先後登上了山東省會大劇院和北京民族大劇院的舞台,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
「民俗文化節不僅是各種民俗活動的展示,更是一次讓外來遊客感受道口鋪街道文化底蘊和風情的旅遊活動。」道口鋪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馬雪粉表示,通過覆蓋面廣、趣味性強、參與性廣的民俗文化節,可以利用民間特色文化資源,展現民俗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