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中心醫院主任藥師 張士紅
患有糖尿病、膽囊炎等多種疾病的劉大爺被醫生告知維生素K缺乏,這讓平時不挑食、服藥依從性良好的他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不少藥物都會影響到體內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需在服用過程中進行相應補充。
抗菌藥物。β-內醯胺類抗生素、磺胺類藥物,長期應用可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造成由腸道細菌合成的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如維生素K、維生素B6、葉酸等。
二甲雙胍。長期服用二甲雙胍可造成維生素B12水平的下降。其下降幅度與二甲雙胍應用的劑量及時間相關。有研究表明,服用二甲雙胍不超過3年,對血清維生素B12影響不大;一旦超過3年,維生素B12水平就會顯著降低。也有研究顯示,短期(16周)應用二甲雙胍就能導致維生素B12水平降低。建議長期使用二甲雙胍者每年測1次維生素B12,如缺乏應適當補充。
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有抗維生素D的作用,並影響鈣、磷在腸道的吸收,增加鈣、磷的排出。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還可抑制骨細胞活力,阻礙骨質形成,造成骨質疏鬆。建議長期應用者適當補充維生素D及鈣。
異煙肼。異煙肼與維生素B6結構相似,可相互結合成腙(有機化合物的一類),然後隨尿液排出,進而造成體內維生素B6的缺乏。維生素B6減少,還會影響到中樞抑制遞質GABA的生成,導致周圍神經炎和中樞興奮症狀。此時,宜補充維生素B6進行防治。
一些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抗代謝劑如甲氨蝶呤,抗微生物藥物如復方新諾明中的增效磺胺(TMP),抗抑鬱藥氟西汀,降脂藥考來烯胺、降脂寧,以及利尿劑、胰酶、柳氮磺吡啶,甚至阿司匹林,長期應用均可不同程度影響體內葉酸及其他一些維生素的水平。
因長期服用藥物導致的維生素缺乏症狀,可表現為逐漸出現的口腔潰瘍、咽炎、皮膚病、周圍神經炎、精神不振、貧血等,不容易與臨床其他病症區分。若過度補充維生素,不僅可引起毒性反應,還會影響藥物的代謝排出。因此,是否為藥物引起的維生素缺乏,需經過專業的化驗、檢查,由醫生確診並指導補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GsaIXEBrZ4kL1Vi3d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