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做生產型企業的朋友,被企業的狀況弄得有點手足無措,焦頭爛額。
最近他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開始出現了各種小問題,廢品率升高、小的事故不斷,萬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受傷的情況。
他想了很多辦法,包括加強生產管理、對導致產品合格率降低的環節相關的人員進行罰款,他也對生產過程中的很多細節也都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就是沒有找到根本性的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我問了他最近做過哪些調整。他說,因為這幾年情況不大好,生意也一般,正好他有時間去一家商學院給自己充充電。最近的課程講了精細化管理,他開始反思自己企業的生產流程,發現哪兒都是問題,就按照老師課上講的,開始進行精細化的生產管理,並把整個生產流程細分成了五十多個工序,每個工序又設置了兩到三個考察點,也就是細節管理,並為此設置了複雜的考核體系,但是整個考核中以懲罰性的考核為主,也就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出什麼樣的問題,要罰多少錢。
跟我這位朋友有相同的想法的人不少,前些年生意比較好,管理也比較寬鬆,這幾年整體狀況不好,正好是加強內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好時候,這樣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儘快把管理的短板補齊。
這個邏輯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很多人像我這位朋友一樣,狠抓細節、狠抓落實,但是,大部分都收效甚微,甚至像我這位朋友這樣起到了反作用。
我們一直強調,管理就是抓細節,魔鬼總是藏在細節中。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搞混了魔鬼的細節和藏在細節中的魔鬼。
魔鬼的細節,就是我們經常碰到的出問題的具體環節;而藏在細節中的魔鬼,則是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到底是什麼?
韓非子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喻老》)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告訴我們要注重防範那些細小的隱患,因為不注意就很容易導致出現很大的問題,包括我們在工作中受到的各種培訓,也都跟我們反覆的灌輸這樣的思想。
是的,我們確實要注意各種細節,細節確實很重要,但是我們不可能對每個細節都投入全部的精力,好像沒人告訴我們,應該注意哪些細節,解決哪些問題,就是區分那些細節是否很重要的原則,到底是什麼。
《莊子·養生主》里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一般意義上解讀這一段的時候,我們基本上都是從學習具體的知識和體悟道的方向去解讀。其實,對於我們上邊所說的問題,同樣適用,任何一個細節,我們也都可以理解為具體的知識,我們不是非要把每一個細節的知識全部掌握。
我們回到我這位朋友的問題,我建議他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生產管理提升的工作是不是必須現在來做?
第二個問題,生產管理本身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調整,這種涉及利益調整的問題應該在什麼時候做?
第三個問題,如何區分哪些細節重要,哪些細節不那麼重要?
我們很多朋友喜歡用四象限法來進行工作優先級的歸類,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方法和類型都很簡單,但是我看過很多人的這種劃分方法,問題大部分都出在具體該如何分類上。
不管對於個人,還是對於企業家,對具體的工作進行優先級的劃分,都是最為核心的能力之一。這一點,我想大家沒有異議,但是對於如何劃分優先級,也就是劃分優先級的原則和方法,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考慮過。
我這位朋友解決這個問題的初衷是有時間了,而不是這個問題是迫在眉睫必須解決的問題。原來他們的良品率在行業內能排在中上,只是他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其實,對於我這位朋友來講,現階段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布局問題,就是戰略方向選擇的問題,也就是確定現在的條件下是升級產品,提升產能、還是培育未來的增長點的問題,這是最為重要的優先級的排序,這也會印象到整個企業所有的工作重心。而不是有時間了,閒著也是閒著,用閒著的時間解決不是那麼重要,也不是那麼迫切的問題。
關於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調整的問題,我先說結論,其實這種調整最好是在企業狀況比較好的時候,因為在企業狀況比較好的時候,大家才更容易接受,同時也比較容易落實和執行,而在情況不那麼好的時候,這種利益調整很容易引發員工的不安全感和利益被剝奪的感覺,而這種心理的波動對於生產型企業而言,直接可見的結果就是事故,因為很多人的心思停留在利益的調整上,而不能全身心的,把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到工作中。
要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就涉及到歸因的問題。如果搞不清楚導致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容易讓問題越來越複雜。
我這位朋友在出現廢品率大幅度上升的時候,就犯了典型的歸因錯誤,他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員工沒有認真執行,而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加大懲罰力度。這是一種典型的歸因錯誤,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利益的調整,利益調整的機制設計本身就存在問題,而這種解決辦法是火上澆油,讓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
就像我們很多時候,對於銷售人員業績不理想,更傾向於認為是銷售人員偷懶,不夠勤奮造成的。而沒有進一步去探究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歸因理論引起了社會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從而躋身熱門研究領域。
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他們從行為者角度出發推斷人們的行為意圖,對歸因理論進行了較大的補充。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發表了《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把歸因理論劃分為:單線索歸因和多線索歸因兩類。
凱利說:大部分認為,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解釋是非常困難和不現實的,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歸因理論)之後,預測和解釋人們的行為就變得不再困難。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網站的智能化推薦,就是對歸因理論的重要實踐,通過大數據,對我們的各種行為線索進行歸因,然後給出可能性的選擇,繼續通過你是否點擊進行驗證和進一步修整和強化。
我們還是先回到歸因理論,無論是單線索歸因還是多線索歸因,個體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到行為者(內因)、接受者(外因)、所處環境(外因)三個方面的因素。
比如說一個員工遲到了,我們要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一、是不是具有一貫性,也就是他是不是經常遲到。
二、是不是具有獨特性,就是說他的這種不尊重規則的表現,是不是在其他的工作中也存在同類問題。
三、是不是具有一致性,就是其他員工是不是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其實,如果從這三個角度去思考,應該比較能夠準確的找到問題的根源,給出的解決辦法也可能更為準確、有效。
但是,我們在歸因的過程中,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把自己的主觀臆斷帶入到這個過程中去,也就是先入為主,因為我們自己的思維誤區或者是對於別人的成見,都很容易導致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先有一個預設的結論和邏輯,用後續的行為觀察來印證我們的所謂預設的結論,這都是導致人與人之間出現很多誤解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我們總是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成長的,不斷的自我完善,但是,並不是說我們在任何時候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試圖去解決所有問題,很容易導致失去了重心,將軍趕路不追小兔,找到自己的目標,解決關鍵矛盾,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
同樣,很多問題,是我們在既有條件下無法解決的,雖然這個問題又迫切又重要,但是我們就是解決不了。
很多問題,只能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通過增量來解決存量的問題。
我們今天來重點分享一段《管子》里的內容,重點就是審所先所後。
《管子·樞言》:
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審所先所後,先民與地,則得矣。先貴與驕,則失矣。是故先王慎貴在所先所後。人主不可以不慎貴,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貴在舉賢,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務地。故人主之卑尊輕重,在此三者,不可不慎。國有寶有器有用,城郭險阻蓄藏,寶也。聖智,器也。
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末用。故能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立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惡也者、欲也者、天下之敗也。而賢者寶之,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故先王貴善。王主積於民,霸主積於將戰士,衰主積於貴人,亡主積於婦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積。疾之疾之,萬物之師也。為之為之,萬物之時也。強之強之,萬物之指也。
我們來翻譯一下:
樞言指出:愛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都是從道產生的,帝王運用它們,天下便得治了。帝王,就是要分清什麼事情應當放在前面,什麼事應當放在後頭。把人民和土地放在前面就對了,把高貴和驕傲放在前面就錯了。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慎重地處理何者為先、何者為後的問題。
人君不可不慎重地對待「貴」的問題,不可不慎重地對待「人民」的問題,不可不慎重地對待「富」的問題。慎重對待「貴」,在於如何舉用賢人;慎重對待人民,在於如何設置官吏;慎重對待「富」,在於如何注重農業。所以,人君的高低輕重決定在這三個方面,不可不慎。
一個國家,都有寶、有器、有用。內城外郭、山川險地、糧食貯備,這些都是「寶」;聖明、智謀,算作「器」;珠玉,居末位,算作財用。先代聖王看重寶與器而看輕財用,所以能治天下。
生存而不至於死滅的事物有兩種:氣與名。亡國而不利於立國的因素則有四個:喜、怒、厭惡與嗜好,四者都可導致天下的敗亡,但賢者卻很少有這些毛病。
我們來梳理一下:
為什麼把知所先後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其實知所先後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因為,你要清楚的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或者預防,而安排事情的優先級的能力,也是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就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對於最高領導者而言,既然知所先後那麼重要,當然一定要慎重,那應該在哪方面慎重呢?也就是分配先後順序的抓手,這就是後邊說的,慎貴、慎民、慎富。
意思是說,作為君主要慎重的處理如何使人尊貴的問題,如何處理百姓安定的問題,如何使百姓富裕的問題。
這裡說的是思考的原則,而執行的結果,用我們今天的管理實踐來說就是什麼樣的人被委以重任,如何讓你的團隊穩定團結,有戰鬥力,和讓誰先富起來的問題。
國有寶有器有用,城郭險阻蓄藏,寶也………這一段其實重點是講如何分配財富的問題。對於國家而言,重要的是城市、人民、土地、礦產這些東西,而珠寶,或者說平常人認為的財富這些是比較次要的。對於我們今天的企業家而言,重要的是業務本身,這和土地之於君主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這可以產生源源不斷的財富,而生產出來的財富,如何去分配卻是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管理哲學的問題。
我們接著往下看:故能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立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惡也者、欲也者、天下之敗也。而賢者寶之。
這一段有兩個字需要校注一下,立而不立者四,應該是亡而不利者四。最後的賢者寶之,應為賢者寡之。
生而不死者二,是指上邊的寶器與末用,就是土地和財富。亡而不利者四,就是指被滅亡而不能立國的重要因素有四個,就是君主的喜、怒、惡、欲。這四項其實都是人的正常的情緒。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句話放在這裡,結合上下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果一個管理者用自己的喜怒惡欲這些情緒來處理財富分配的問題,就會後果非常嚴重了。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老闆愛財如命,把錢看得比命還重,不捨得分錢給那些真正做事,真正產生效益、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有誰會跟你打拚呢?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具體做起來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控制不住,而且該怎麼分,該怎麼給,這都需要智慧。
我們經常處於超級忙碌的狀態,真的是廢寢忘食,沒有功夫稍微安靜下來和家人吃頓飯。但是我們總是收效甚微。這種超級忙碌,一般會造成兩種後果,一種是持續的高強度、高壓力,身體不適,開始出問題,然後收效甚微,又開始自我懷疑,進入惡性循環;第二種是間歇性用力過猛,習慣性放棄與墮落。
不管對於管理者還是普通人而言,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一件幸福的事。而真正找到自己的節奏,才能做起事來有節奏感,才能真正做到張弛有度,該緊的時候緊,該放鬆的時候放鬆。而且,和家人在一起,不要把工作、情緒帶進家庭里,更不能因為工作不順就遷怒於家人,這只會讓你節奏更亂。
其實,如果用這一條來看人,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靠譜,看他做事,而不是看他讀過什麼書、說過什麼話,而是看他做事是否有節奏感,好的節奏感就是從容有度、遊刃有餘,而不是雞飛狗跳、打雞血似的用力過度,這樣就幾於道了,而這裡的核心就在於知道如何正確的分配事情的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