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廣電頻頻布局MCN 背後兩大優勢引起關注

2020-01-10     綜藝報

傳統媒體擁抱短視頻,占領宣傳思想的主陣地,是實現自身新生甚至騰飛的一個重要舉措。

在2019年融媒體創新峰會上,湖南廣播電視台娛樂頻道總監李志華透露,該頻道預計2020年廣電MCN收入將超過傳統電視廣告板塊,占比超50%,再次引起業界對於廣電MCN轉型的重視。

過去一年以來,傳統廣電布局MCN成為融媒體領域的一大亮點。比如湖南廣電二級單位湖南娛樂,成都廣電全資子公司雲上新視聽,湖南長沙廣電國有控股旗下的民營公司中廣天擇等,在MCN業務上均有所布局,並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優勢一:高質量內容

過去幾年間,短視頻掀起了內容行業的一股巨浪,大大小小的MCN機構應運而生,競逐人們的注意力和閒暇時光。

據火星文化市場部總經理唐娜介紹,2019年,短視頻風頭正茂。短視頻「侵蝕」其他泛娛樂行業的使用時間,並使自身成為使用時長增量最快的細分領域。而在短視頻生態競爭中,2019年出現了一個現象級的變化:MCN機構加速布局短視頻賽道。

截至2019年年中,國內MCN機構數量已經超過了6500家;其中,短視頻MCN機構超3000家,預計2020年將超5000家。從短視頻MCN機構的發展類型上看,它主要圍繞七大業態進行布局,其中,以內容生產型、運營型、營銷型、經紀型、電商型這五大類型最為典型。

然而浪潮背後,短視頻內容行業新一輪的洗牌和重組已經發生,且仍在進行。中廣天擇傳媒MCN負責人樊瓊認為,蓬勃發展的短視頻產業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平台UGC內容質量堪憂,UGC作者生存力差,有些UGC作者為了獲取流量不惜踩導向的「紅線」;二是對於一些優質爆款內容的生產者而言,內容生產的持續性差。

這也給傳統廣電入局MCN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雲上新視聽總經理鄧蘇君認為,電視台做MCN機構有天生的高適配性,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MCN機構旗下的博主在各個領域均有細分,而電視台本身也有不同風格的欄目和團隊組成,轉型容易。

2019年傳統媒體和短視頻平台的關係正在變得更加密切。火星文化以TOP2000抖音藍V帳號中的媒體類帳號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一是媒體機構類藍V數量占比達11.4%,位列第一;二是電視媒體占比近半;三是抖音媒體藍V帳號常見的五大內容類型為節目類資訊、時政類資訊、節目剪輯、知識分享和人物專訪。

唐娜建議,媒體機構可以選擇獨立孵化MCN機構,或與優秀MCN機構聯手,深挖媒體資源優勢和極值。「用戶對高質量內容訴求在提高,現階段短視頻平台也在對較長內容給予一定的流量傾斜,媒體可充分發揮內容、資源上的優勢,輸出更多有觀點、有態度的優質較長內容,以滿足用戶需求,實現用戶增長。」

視知傳媒創始人兼CEO馬昌博認為,MCN模式已經成為短視頻領域一個非常明確的發展趨勢。作為聚合性中介,MCN機構可以大大提高服務效率,促進規模化運作。從短視頻內容生態發展趨勢上看,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短視頻成為網際網路流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監管形成了一套有效機制,這對各個短視頻平台和短視頻內容創造者均產生了非常切實的作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一兩年之內,超過80%的MCN機構或許都將被市場淘汰。

相較於市場化MCN機構,電視台對於內容的把控更嚴格。因此在平台更傾向於找尋「內容安全」的供應商時,電視台的內容就成了優選。

馬昌博認為,「只有具備一定規模、且在垂直領域具有持續影響力的公司,才能為受眾提供穩定的商業服務。」

唐娜認為,對於傳統媒體來說,當務之急是要通過更具創新性的內容和傳播手段,積累更多用戶,形成自主影響力並實現盈利,進而重塑媒介格局和輿論生態。由此,傳統媒體擁抱短視頻,占領宣傳思想的主陣地,是實現自身新生甚至騰飛的一個重要舉措。

優勢二:高素質「網紅」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短視頻行業的KOL容易「過氣」。據火星文化研究統計,短視頻創作者間的淘汰賽已開啟,創作力決定長效生命力。從2019年4月起,短視頻平台KOL數量,不升反降,這說明內容生態競爭進一步加劇,優勝劣汰已成必然趨勢。其中,動盪洗牌集中發生在粉絲量在10萬至30萬的KOL身上,剛邁過10萬粉絲大關、「晉級」為KOL的帳號,若缺乏持續的優質的內容產出能力,「脫粉」也就在咫尺之間。

相比之下,電視台有才華的主持人、記者,以及自有的專家資源,均是高質量的「潛力」網紅。

「在流量幾乎已經被分割完畢的當下,我們意識到,首先要充分利用廣電的精品內容。我們會先分析哪些優質內容可以做商化業變現;哪些自帶流量的主持人,可以考慮做垂類節目——比如湖南娛樂的張丹丹老師就是母嬰垂類變現的一個典型案例。」據布嚕文化總經理沈維林介紹,目前公司主要有三個著力點:

一是用網絡藝人或IP思維去打造達人;二是充分調動廣電內部可變現的資源,快速切入短視頻市場;三是利用好廣電內部的IP和硬體設備,布局精品和深度內容。同時打造一支強有力的銷售隊伍,他們要具備數據運作能力、客戶媒介策劃能力和銷售溝通能力。

湖南衛視主持人、製作人張丹丹是來自傳統媒體的短視頻KOL代表,2019年5月1日開始正式發布短視頻。

「我為孩子推薦繪本和書籍,有時一條視頻可以賣出五、六萬本,這相當於一個很大書店的藏書量。我很願意做這件事,是因為它不僅有商業價值,更有社會意義。」張丹丹表示。

其實,電視台主持人在短視頻平台開設帳號,已屢見不鮮。根據公開報道,央視的尼格買提、北京電視台的王芳等,這些或在全國,或在當地有一定認知度的主持人們,在短視頻平台上的流量,已經相當於一個肩腰部博主,粉絲數在100萬-400萬不等。

各廣電機構都有意培育自己的網紅正能量主持人,打造流量的背後,配套著一系列產業鏈。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湖南娛樂在2018年10月推出的Drama TV,該MCN機構目前已經名列廣電MCN機構排行榜前茅,覆蓋粉絲數逾9000萬,簽約120多個達人,並孵化了多個人設矩陣帳號。該機構目前正通過廣告和電商進行商業化變現。

此外,浙江廣電集團多名主持人已經入駐布嚕文化MCN,中廣天擇傳媒旗下MCN機構也在積極招募電視台主持人簽約入駐,覆蓋領域包括娛樂、綜藝、創意、時尚、母嬰類等。

央媒一直習慣宏大敘事,而現在央視頻也在傾力打造「主持人IP化表達」。比如,敬一丹談東北話,康輝說文解字,張斌說球,董卿講衣品,柴璐講哲學故事;還有撒貝寧談中西文化,介紹世界各地的大學;李思思講中國歷代王朝和唐詩宋詞……

這些央視「名嘴」,在央視頻平台上,會跟全世界的網民講述一些和在電視大屏里完全不同的內容。

丹丹擔心的是:不少主流媒體人存在精英主義的思維,習慣否定民間智慧的合理性,「大家都認為正規軍進場是好事,我們製作精良,設備高級,而且都經過專業培訓。但是,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如果時間點沒有踩准,就會事倍功半。今天用戶用指尖划走一個短視頻的速度,可能比按遙控器還要快。所以如果我們不能解除自大的障礙,不認真研究新的媒介,並找到它的規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樣很危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qkFlW8BxtCz63RLZaS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