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樓市是以「無懈可擊」的方式在運行。
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在最近幾年擴張成了千億房企,購房者不斷加槓桿,用低首付乃至零首付的方式透支負債,成為所謂的「新富人」。
這個過程很短暫,有媒體做過統計,選取資產規模超5000億元的房地產企業,十年時間,萬科總資產增長了7倍,保利增長11倍,綠地增長18倍,恆大增長超20倍,融創中國增長了30倍。
研究機構富蘭克林鄧普頓近日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內地退休入息策略及預期統計調查》。調查顯示,京滬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平均退休目標儲蓄約為400萬元,個人儲蓄是一線退休人員的主要資金來源。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錢?當然是因為房子更值錢了,有房族個個都是千萬富翁。
但是,這種高速增長的遊戲遲早會走到盡頭,看似牢不可破的樓市體系,終究會出現一道「裂縫」。
這道裂縫的名字叫「生育率」,我們不妨從一份報告入手,闡明這個問題。
民生證券研究所9月26日發布研報指出:房地產需求總體已經得到滿足,人口結構開始下行。
數據顯示,中國25-44歲人口數量,在2015年達到頂峰後,進入了下行軌道,正因為年輕人口下降,也使得房地產和汽車需求進入了下降周期。
報告還做出了預測:2015至2025年,勞動力每年減少375萬人,2025到2030年,每年減少500萬人。2030到2035年,每年減少960萬人。
也就是說,我們的房地產需求,早在2015年就出現了「鬆動」,只不過是後來的人口大量進城、棚改貨幣化等因素,使樓市進一步「水漲船高」。
報告指出,高房價催生不婚族,導致我國老年撫養比加速上升,預計在2030年會達到25%,較2010年增長一倍;2050年達到46%(相當於日本2018年的水平),2080年將會達到69%。
什麼叫撫養比?
簡單來說:如果100個人里有20個小孩(15歲以下),20個老人(65歲以上),那麼總撫養比 = 40/60 = 66.67%。
總撫養比越高,說明人群中勞動人口占比越低;配合持續下降的出生率,表明社會老齡化程度在加深。而年輕勞動人口,正是登記結婚的主力人群。
因此,在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的雙重作用下,房地產將面臨巨大的需求下行壓力。
說白了,就是買房的人越來越少。
對購房者而言,宏觀的環境、長期的走勢既無法改變,也無能為力,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前知曉:哪些人受到的影響最大?
筆者認為,是1982年以後出生的購房者。
截止目前,我們共經歷了兩波「嬰兒潮」,第一波在1962-1973年,平均每年新出生2700萬嬰兒;第二波在1982-1992年。
如今,第一代「嬰兒潮」在逐漸年老退休,按照55歲的女性退休年齡測算,從2017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第一代「嬰兒潮」的退休期,未來的十幾年將是退休的高峰階段。
所以,在第二代「嬰兒潮」中出生的有房族、剛需、購房者們,未來將面臨「三大考驗」,或者說三大難題。
1982-1992年出生的人,如今大部分都是27-37歲的年紀,正是一家的頂樑柱,但家庭結構卻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也就是說,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兩口子要同時撫養四個老人,一個小孩,如果沒人看孩子的話,夫妻雙方只有一個人工作養家,這無疑加劇了年輕人口的負擔。
在4月份,《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發布,2019年,平均2個多繳費者贍養1個離退休者,社科院預測到2050年,幾乎是1個繳費者贍養1個離退休者。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賀丹在2018年的調查,中國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3位原因,依次是「經濟負擔重」、「年齡太大」、「沒人帶孩子」。
這部分育齡婦女,恰恰就是1982-1992年出生的人口,歸根結底,這些家庭不想生育的原因是:子女教育成本太高了。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抱怨自己半年的工資,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各種輔導班、樂器、玩具、電子產品、衣服,幾乎讓家長喘不過氣來。
實際上,並非是這位家長太矯情,當全社會都把孩子當成「溫室花朵」養育時,誰又能夠「獨善其身」?
對1982-1992年間出生的有房族來說,他們既經歷了樓市如脫韁野馬一般的躥升,也將經歷「穩中有降」、「保值屬性丟失」、「價值縮水」的尷尬。
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近日指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房價不上漲、甚至說房價漲幅小的話,「持有房產每天都在虧錢」。
根據復旦大學2012年的測算數據,上海房產平均每年折舊率在3%-5%之間,我們就按照4%來算,持有房產的總成本也有將近9%,而收益只有1.2%都不到。
事實上,買房虧錢的又何止是上海,百城房價統計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過去一年的房價漲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報率、5%的資金成本、4%的房屋折舊率來算,在這些城市拿著房子都是虧錢的。而且絕大部分小城市租房市場很小,房屋空置率高,租金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當樓市體系出現「裂痕」之後,每一位購房者都應該及時轉變自己的理念。
畢竟,人到中年,既怕失業,又怕收入降低,更怕老人、孩子出現任何不確定因素,考慮到房子的保值增值屬性逐漸消失,兩項權衡之下,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擁有一套自住房即可,已經沒有必要把有限的積蓄和現金全部置換成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