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掠影——德欽篇

2019-09-11     民眼看天下

作者:孫銘

9月8日至9日,迪慶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省級初驗組前往德欽縣,實地考察燕門鄉茨中村、德欽縣第一小學、梅里雪山國家公園開發經營有限公司、昇平鎮阿墩子社區、奔子欄鎮。

丨阿墩子社區便民服務站

多彩弦子:禮讚新生活

弦子舞最能表現藏族人民的熱情奔放,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自樂性歌舞。在節慶、婚嫁、集會時,人們歡聚一堂,盡情歌舞。

在藏族、漢族、傈僳族、納西族、白族、怒族、彝族七個民族一起生活的茨中村,有一支村民自發成立的「弦子感恩隊」,每到節假日時,大家都會拉起弦子,載歌載舞。

「村民們把弦子的歌詞改編成對黨和國家的歌頌,從歌聲里將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茨中村婦女主席阿追說到。

原來,2016年,根據烏弄龍水電站的建設需要,需要到茨中集鎮安置淹沒區移民149戶,茨中村民以「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熱忱歡迎庫區移民進駐茨中村,把最好的土地留給了移民群眾。加之近年來,茨中村深入落實黨的脫貧攻堅政策,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及住房條件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生活。

丨茨中村婦女主席阿追

面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脫貧不忘共產黨」成為當地群眾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語。由此,茨中各族群眾自發組織成立了「茨中弦子感恩隊」,感謝黨的恩情,賦予了弦子舞新的時代內涵。

除了茨中村的「弦子感恩隊」,在德欽縣第一小學有一個將弦子跳到北京去的班級。2015年8月,以弦子班8名同學為主演的《弦子代樂》節目在雲南省民間歌舞樂比賽中獲得金獎;2017年8月,受香格里拉童聲合唱團邀請到北京參加「搜星中國第13屆全國青少年藝術人才選拔活動決賽」,《弦子舞》節目獲得原創優秀獎及表演金獎;2018年1月《父子情深》節目到北京參加「我愛祖國」全國少兒春晚節目大賽榮獲金獎;2019年1月《梅里扶音》節目代表雲南省到新加坡參加金獅杯大賽,榮獲原生態歌舞獎金獎,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

弦子班是德欽縣第一小學自2013年開辦的興趣班,目前受益學生達500多人。為實現「愛國愛家意識強,弦子跳到北京去」這一目標,特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弦子傳承工作領導小組,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為了使弦子傳承工作得以持續發展,學校建立了梯級班級制開展弦子教學。「我們的弦子班,不分民族、性別,只要學生有興趣,就可以來參加。我們老師和傳承人每天以口傳身授的形式進行課程教學。」弦子輔導老師阿那農布說道。

六年級的立青取扎從三年級下學期就開始學習弦子,並因為能力出眾到北京參加過表演,同班同學扎史品初在他的帶領下也開始報名弦子興趣班,「我們都是因為愛好開始學習弦子,希望自己拉的越來越好!」扎史品初說到。

通過全體師生對弦子傳承工作的不懈努力,多次把藏族弦子由孩子們拉響在北京天安門及萬里長城之上,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樹立起「擁護核心、心向北京」的思想意識。孩子們甚至走出國門,把藏族弦子展示到國際舞台,用民族舞蹈向世界訴說藏族的故事。

丨立青取扎和他的小夥伴扎史品初

除了學校、鄉村,在德欽,從古至今每逢年節、慶典和各地的騾馬隊進入縣城阿墩子時,人們必定會自發組織跳起弦子舞,如今,在政府部門的組織下,弦子舞形成了常態化、群眾自覺參與的文化活動,已經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十九大精神、非遺保護和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等政策導向的影響下,弦子隨之走進了各大社區中。在昇平鎮阿墩子社區就有著一個迪慶州弦子傳習中心,不論是大人小孩,只要對弦子學習感興趣,都可以來到這裡學習,接受專門的弦子老師授課。

「弦子舞不僅流行於藏族中,它還流行於居住在德欽的漢族、回族、納西族、傈僳族、白族等兄弟民族中,可以說,弦子舞是德欽各民族間情感相系的紐帶。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深入推進民族團結的一把金鑰匙。我們社區在春夏秋季節與縣非遺中心共同舉辦『生活中的弦子』舞會,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弦子舞促進各民族間的感情。」解說員此里此姆說到:「弦子舞是藏區民間歌舞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歌舞藝術形式,願這朵瑰麗多姿的弦子之花常開常新、永遠芬芳美麗。」

奔子欄鎮:「傳承」新花樣

丨糌粑盒

德欽縣奔子欄鎮是著名的「木碗之鄉」,奔子欄鎮的木藝傳承人魯茸益西,多年來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製作木碗、糌粑盒等木質加工產品。為了讓快要失傳的藏族手工藝及現有的藏族手工藝傳承下去,培養更多的藏族手工藝製作者,使藏文化能在當今社會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2009年,魯茸益西成立德欽縣益西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公司招收的學徒50%以上都有輕度殘疾,通過積極帶動本地區的殘疾人就業,他們用祖傳的「老」手藝,闖出了致富「新」路子。

同時,魯茸益西進一步探索建設集觀光旅遊、手工藝文化展示於一體的農家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村,2013年已新建了集文化展示體驗、住宿於一體的藏式傳統民居。事業蒸蒸日上的魯茸益西在2017年,把3間客房改裝成一大間「奔子欄茶馬古道民族博物館」,將自己的收藏擺放於此,供來往遊客參觀,成為奔子欄民族文化宣傳的重要設施。

丨製作糌粑盒的手藝人

「藏文化里有許多博大精深的東西,但是很多都沒有傳承下來,就好比奔子欄木碗、糌粑盒之所以這麼出名,跟茶馬古道有很大的關係,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給大家參觀,使來奔子欄的遊客知道,奔子欄木碗不僅是手工藝的代表,背後還有很多的歷史文化。」魯茸益西的女兒魯茸追格說到。

在奔子欄,除了木藝傳承人魯茸益西外,還有一位省級服飾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卓瑪,她說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製作奔子欄藏裝。她製作的藏裝在保留傳統藏族服裝式樣的同時,也極具本地特色。

丨省級服飾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卓瑪

從15歲第一次拿起針線,卓瑪學了10年,才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套藏裝。今天,55歲的卓瑪已擁有自己的藏族服裝工廠,產品暢銷當地乃至周邊地區,為奔子欄藏族服飾的文化推廣與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德欽,不論是「茨中弦子感恩隊」、弦子班、還是為文化傳承而努力的魯茸益西、卓瑪,作為個體,他們秉持的各種共善性的價值信念、創造出各種價值貢獻,紮根中華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創新性地構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讓每個人都能自信地發出光芒——這是今日君對德欽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作最直觀的感受。德欽縣將民族工作落地到個體,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感,這樣的民族工作絕對不會限於一時、一事和一地,它定能在未來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更廣泛的影響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cp2RW0BJleJMoPMH0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