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要說關於少年成長之作,《麥田裡的守望者》絕對是繞不過去的一本書,《一本好書》對其的演繹,相信許多人還記憶猶新。
然而,還有一本文學作品,同樣可以與之媲美,卻在國內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英國作家巴里·海因斯的代表作《小孩與鷹》。
《小孩與鷹》
這本作品在英國人心頭的分量可不是我亂說的,要知道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里,它可是與哈利·波特,007,憨豆先生一同出現在銀幕的作品。
2012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小孩與鷹》的投影
但可惜的是,關於這本書的評論,在國內的網站,卻寥寥無幾。
其實書名《小孩與鷹》已經點名了主人公的身份,這位男孩名叫比利·卡斯帕,出生在一個貧困又破碎的英國工人階級家庭里。
他的父親已經離家出走多年,母親沒有正式的工作,哥哥是一個帶著流氓習氣的礦工。家裡窘迫不說,也沒有人給予過比利一丁點的關愛。
其實這樣破敗的情況,在當時的英國並不少見。
那是煤礦小鎮比比皆是的工業年代,許多工人階級家庭時代都以煤礦為生,經濟狀況捉襟見肘。
60年代英國工人階級
因為家裡缺乏主勞動力,比利每天清早都得靠送報紙來賺錢補貼家用,早早承擔起生活的責任。
大概也是因為如此,他天生瘦弱,比同齡人顯小。但臉上卻掛著與年齡極度不相符的憔悴。
而學校,也不是比利的避難所。
《小孩與鷹》里對教育的抨擊與《麥田裡的守望者》有得一拼,此時的老師並不是什麼傳道受業解惑的益友,反而更像是以欺壓和控制學生的掌權者。
《一本好書》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比利就曾對他唯一信任的法辛老師吐槽過這些可笑的教育者:
你可以看得出來,他們跟我們講話的方式,就好像當我們是一坨屎。他們總是罵我們白痴、傻瓜、呆子,總是不停地看錶,想知道還有多久才下課。
他們受夠了我們,我們也受夠了他們。然後每次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找我開刀,因為我是個頭最小的。
在書里你會發現,除了法辛老師,幾乎所有的老師都以體罰學生為樂、恥笑學生為榮。在這所學校,沒有是非黑白,有的只是霸道的校長和專斷的管理者。
老師會譏諷沒錢買運動服的比利,會故意讓他在冬天洗冷水澡來取樂,甚至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和體罰。
就在這樣混沌不見天日的生活里,一隻小鷹的到來,卻改變了比利的整個世界。
這隻紅隼,被比利取名為凱斯。由於鷹是最難被馴服的動物之一,比利專門去研究了許多鳥類知識,親手開始馴養這隻小鷹。
在家庭和學校感受不到溫暖的比利,就這樣全身心投入到凱斯身上。
這份對凱斯的熱情,戰勝了所有生活對他的橫眉冷對。
但如果看到這裡,你以為他僅僅是把凱斯視為寵物般的朋友,那可就太過狹隘。
比利在書里解釋說:
老鷹可不是寵物,什麼溫馴不溫馴,只能說它受過訓練,就這樣。它很兇猛,有野性,而且它不把任何人當一回事,對我也不例外。這就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我馴養它,只為了看著它,放飛它。對我來說那就夠了。
這隻無法被人馴服的鷹,就是比利在泥沼里的寄託——凱斯有著永不枯萎的生命力,即便打敗,也從未被征服。
一次課堂期間,比利在法辛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訓鷹的經歷,他自信又沉浸的演講引得同學們連連喝彩。
法辛老師也被他的故事所吸引,作為第一個走入比利生活的人,首次見證了他訓鷹的過程。
這一過程被作者寫得非常漂亮,比利和凱斯在屋後的大片空地里,就像一對並肩作戰的戰友,一位指揮,一位無拘無束翱翔於天際,這般默契配合,讓法辛老師都看呆了眼。
鷹,就像一個希望般,逐步把比利的生活帶向了光明。
如果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那一定是Happy Ending。只可惜,誰都無法逃脫命運大手的陰霾。
這隻名叫凱斯的鷹,還是迎來了被人殺死的命運。
比利忍住眼淚的呼喊,親手埋葬屍體的冷靜,把這本書里所有的殘酷都推向了極致。
我們都知道心愛的東西被摧毀的滋味,更何況這是比利生活唯一的光亮。
隨著凱斯的埋葬,比利也失去他的希望與夢想,還是不可抵抗地捲入了時代的洪流之中。
至於凱斯為什麼會死?是出於誰之手?比利又是怎樣發現這場噩夢?……
這些故事的細節,還是等待大家去書本里自己探索吧。
巴里·海因斯作為英國「憤怒青年」作家的代表,完全是藉由一個孩子的視角,重現還原了當時英國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原貌。
小人物也好,反英雄也罷,就像美國「垮掉的一代」一般,也是英國「憤怒青年」的核心所在。
而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小孩與鷹》,也在英國國寶級導演肯·洛奇的操刀下,成為英國電影史抹不去的經典。
為何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能夠成為暢銷半個世紀的英國國民讀物呢?
大抵就是因為它不僅記錄一個孩子的一夜成長,也記錄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