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是近8年來最早的一個。
從1月20日到2月18日,為期40天的春運,預計全國的旅客發送量近30億人,30億人次是什麼概念?大概相當於歐洲、大洋洲、非洲的居民集體搬了一次家。
讓無數人甘願忍受擁堵也要在路上奔波的原因,不外乎四個字——「回家過年」。
截止中國鐵路10天前的統計,已賣出了1.02億張車票。一車巴掌大小的車票,牽動著千萬人的心,我在這頭,家在票那頭。
春運40年
從「非常擠」到「不太擠」
80年代,大批來自中西部地區的人們搭乘著改革開放的列車來到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一帶,開始為生活打拚。
1981年的《人民日報》上第一次出現了「春運」這個詞。和改革開放同齡的春運開啟了我們對家的記憶。
圖:央廣網/新聞聯播
春運40年,「在路上」的人從1984年5億,到1994年的10億,再到2006年的20億,增長一直再繼續,直到2012年的春運客流突破了30億人次大關。
在那個沒有12306的年代,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可能要排上兩個通宵。因為人真的太多了,烏泱泱的根本擠不進候車大廳,只有在站前廣場上臨時加開的售票棚排隊買票。那時候才會發出感嘆,中國果然是有著13億人口。
圖:1995年1月,春節前夕的廣州火車站。攝影/蔣鐸
買到票了,如何能擠上火車也是個技術活兒,那時候人們最常用的上車方式就是——爬窗戶。
可能是爬的人太多了,這列從廈門開往重慶的綠皮火車連窗戶都被擠破了,窗邊的人們索性掛上炫彩民族風的花被單擋風,順便看看窗外風景。
2002年春節,車廂里坐滿了返鄉 的「川軍」。攝影/邱焰
還記得2006年的春運火車晚點嗎?當時的火車北站整個候車大廳擠滿了大批滯留的的旅客,他們是20億遷徙的春運大軍中的一分子。
2006年的火車北站候車大廳
2008年,因為那場大地震,對家的眷念早已泛濫,這一年回家的人特別多,不管有沒有座位,只要能回家就行!
2008年的火車北站
以前對於春運最大的感受是「擠」,一個「擠」字伴隨著我們從買票、上車、下車、一直到回到家才算結束。
走廊里廁所里到處都是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座位下還能鑽出個人。天上地下全是大大小小行李,像小孩兒堆的積木一樣,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塌掉的風險。擁擠程度堪比現在的印度火車,就差賣掛票了。
2005年1月26日,由杭州始發開往貴陽的L199次列車,由於大量民工返鄉過年,這趟列車所有車廂爆滿。
這幾年隨著高速公路的修建,動車高鐵的開通,機票價格的親民,人山人海的景象依然存在,不過和以往相比,這兩年的春運多了一份從容,少了一些緊張。
交通工具在變
那顆想回家的心沒變
曾經走走停停的綠皮車。票價便宜,能裝人,還能看到列車員的獨門功夫:無論再擁擠的過道,都能喊著叫賣台詞從容穿過。「香煙啤酒礦泉水,白酒飲料方便麵,讓讓,腿收一下」
那時的綠皮車是可以開窗的,那時候每到一個站,月台上就會有很多賣吃的的商販在叫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2007年2月23日,安徽合肥火車站站台上工作人員像玩雜技一般給乘客購物。攝影/吳芳攝
現在300km/時的和諧號復興號,,2019年中國高鐵總里程將突破3萬公里,火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回家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特別是省內短途列車,上去還沒睡著,就該到站下車了。
川渝地區:成雅鐵路投入運營,「雨城」雅安也是終於有鐵路了
不過,雖然動車、高鐵已經漸漸鐵路成為交通主力,但是經典的綠皮車仍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比如K192,廣州開往成都,206元的硬座票價,仍然是很多在外務工人員的首選,雖然時長是動車的三倍,同樣,價格也比動車便宜了三倍。
一說起春運,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火車,其實在去年近30億春運客流中,80%左右的人都是通過公路汽車回家的。
在2018年底,我國的高速公里總里程數已經突破14萬公里,今年上半年,私家車保有量也已經高達1.98億量。
2019年春運成都東站汽車客運站
上世紀90年代,一提到飛機就想到了的是「昂貴」,而今天坐飛機出行對中國普通老百姓而言已不再是件奢侈的事情。2019年春運期間,民航共運送旅客7288.2萬人次,比去年春運增長11.4%,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增速最快。
「反向」春運
不一樣旅途,一樣的團圓
這個詞大概是去年開始出現,意思是說,近兩年一線城市成為春運熱門目的地,很多紮根大城市的80/90後,選擇在過年的時候把父母孩子從家鄉接到自己工作打拚的大城市來過年。
比起每年的「返鄉潮」,從中西部地區流向京津冀、珠三角、長三家的春節機票基本2~3折左右,拿成都-上海舉例,春運開始時,上海到成都的單程機票平均是在1400元左右,而同樣的行程,如果是反向,則直接零頭拿下。
「吾心安處即故鄉」,對於現在很多的80/90後來說,關於故鄉的記憶和眷戀更多來源於兒時在父母身邊的點滴,而不是一個連五層樓的商場都沒有縣城和只有一條主街的破舊鄉鎮。
與其花上大價錢和把寶貴的時間折騰在返鄉路上,不如把爸媽接到自己紮根定居了的城市來。
天府三街CBD群 攝影:奉龍
平日裡那些在電話里視頻里說起的地方,趁著過年的時候,好好帶他們去轉一轉看一看,讓他們真真切切走進你的生活。
指著市中心那棟最醒目的大廈,告訴他們這是你平常工作的地方;到熱門的5A景點湊湊熱鬧,告訴他們哪裡的景色最好看;去那家你最常去的餐廳,告訴他們其實他家的招牌涼拌雞比起老爸做的差遠了。
團圓重要的不是在哪裡團圓,而是一家人在一起就叫團圓。
不論是跟隨春運大軍回家過年,還是將親人接到身邊過年,這背後不變的,是中國人在春節時對團圓的那份渴望。
從「長路漫漫」到「說走就走」;從「通宵排隊」到「掃碼刷臉」;從擁擠疲憊到方便快捷。
有人說,春運是中國人最狼狽的日子,但是,我卻覺得,那也是最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