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黃龍山,這座60米高的小山,因盛產優質紫砂泥料聞名於世。後為防止無秩序的亂開採現象。
徐秀棠 《宜興紫砂傳統工藝》
那裡建起了高高的圍牆,挑選25把壺作為裝飾,時至今日,慕名而往黃龍山一探究竟的人,迎接他們的不再是貧瘠的礦區,而是25把紫砂壺。
它們被永遠的留在了那裡,向來人訴說關於紫砂壺的一切。
今天,一起去看一看,為什麼它們那麼重要?
荷葉壺
壺型鑑賞:以荷葉為形,壺體由兩片荷葉自然合成,壺嘴是一嫩荷葉巧然生出,恰似微風拂過,風送荷香撲鼻來。
掇球壺
壺型鑑賞:邵大亨首創器型,取自蓮子壺變形而來,形如其名,仿佛多球相連,從上至下,環環相扣,盡顯幾何之美。
集玉壺
壺型鑑賞:高海庚首創器型,有集天下古玉寄予一器之意,取璧、環、璜、玦、珪五種形制於一身,格調高雅,韻味十足。
石瓢壺
壺型鑑賞:早前也被稱為「石銚」金字塔身,上下下大,重心下垂,實用穩當,蘊精氣神韻於一身。
南瓜壺
壺型鑑賞:最早由陳子畦所制,採用南瓜造型,瓜蒂為鈕,藤為流把,壺身塑莖、須、葉,整體逼真細緻,和諧自然。
大彬如意
壺型鑑賞:時大彬設計製作而成,明代紫砂壺中的極品,壺身近球形,壺蓋貼塑如意紋,形、神、氣、志俱備。
葵仿古
壺型鑑賞:仿古為形,筋紋進行裝飾,將光貨和筋囊完美的結合,線條充滿韌度,塊面曲張有力,整個壺就像是一朵盛開的葵花,充滿活力且生機勃勃。
竹節壺
壺型鑑賞:陳曼生早期作品之一,造型取材竹子,壺身貼塑竹葉,穩重挺拔。
半菊壺
壺型鑑賞:王寅春的力作之一,造型線條自壺的摘手而下,經蓋、壺身至底,線條連貫通暢,極富張力。
五竹壺
壺型鑑賞:民國馮桂林制,以竹節的外形拼組成壺體,如此精緻的做工技巧,現在已不多見。
上新橋
壺型鑑賞:上世紀六十年代,顧景舟創製而成,因壺蓋像極了一座小橋矗立湖中,故而得名「上新橋壺」。
報春壺
壺型鑑賞:朱可心的創新作品,雞心型的壺身,底部高足線,可以松、梅、竹、桃等裝飾的壺體,雕塑裝飾大面積留白,意境深邃雋永。
井欄壺
壺型鑑賞:陳曼生首創,造型簡約,取自古石井欄,暗喻人生就像一口深井,學識猶如井中之水,唯有不斷汲取,才能修身養性。
荷花壺
壺型鑑賞:蔣蓉代表作之一,壺身以盛開的荷花為壺體,青蛙為壺鈕,造型逼真自然。
吳經提梁
壺型鑑賞: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一件紫砂壺,它的出土驗證了明代中期是紫砂壺由煮水器演變成泡茶器的重要階段。
供春壺
壺型鑑賞:紫砂壺的鼻祖,仿樹廮而制,也叫「樹廮壺,為紀念供春後改名為「供春壺」。
傳爐壺
壺型鑑賞:俞國良取材青銅器製作而成的紫砂壺,創紫砂陶器在國際賽會獲獎的先聲。
魚化龍
壺型鑑賞:據史料記載,陳仲美創造「魚化龍壺」,後經邵大亨重新設計,成為廣泛流傳的經典壺形。
漢雲壺
壺型鑑賞:顧景舟原創壺型,看似平淡無奇,是改良傳統壺型的巔峰代表。
鳴遠四方
壺型鑑賞:陳鳴遠的代表作之一,剛正的直線與懷柔的曲線,四方隱於渾圓中 。
風卷葵
壺型鑑賞:紫砂古代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制壺女藝人,楊鳳年的代表作,大風無形器有形,似乎能聽到陣陣呼嘯的風聲。
僧帽壺
壺型鑑賞:最早並非紫砂器,僧帽壺是由製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據紫砂壺成型特點加以改良後出現的結果。
仿古壺
壺型鑑賞: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製作,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
提璧壺
壺型鑑賞:顧景舟與高莊共同設計而成,因其壺蓋面似玉璧而得名。
玉蘭花壺
壺型鑑賞:時大彬的代表作之一,像極了一朵垂下的玉蘭花,設計奇巧,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
看到這,你是否明白,紫砂壺型千千萬,為什麼獨獨選擇這25把壺?
它們代表了這座山的底蘊,承載了這門藝術的發展歷史。
文中部分內容來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