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新聞,彈出「河北廊坊發現清代京奉鐵路地界樁」這個話題,頗有感觸,所以寫下這一段文字,作為記錄。
這兩天正好在看莫言先生的《檀香刑》,故事發生在清末,以德國人在高密修建「膠濟鐵路」等歷史事實為背景,高密東北鄉的老百姓,為了阻止德國人修鐵路挖斷自己的龍脈,展開了一場可歌可泣的鬥爭運動,書還沒看完,但可預見德國人成功了。
當年修建這條「膠濟鐵路」,實際上是德國人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把山東納入德國的勢力範圍,為了占領地盤、搶奪物資。
「京奉鐵路」的背景也差不多,實際上,晚清修建的幾條重要鐵路,如京漢鐵路、津浦鐵路、京張鐵路、正太鐵路等,無一例外都是侵略者為了掠奪土地和物資,打著幫助中國建設的名號而修建的。
當然了,鐵路的修建,對於中國而言,也確實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中國陸地面積如此廣闊,僅靠海運是行不通的,而且海運的成本實在高得可怕,相比之下,修建鐵路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建成之後運輸成本會大幅度降低,平常作為運輸,能夠增加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戰爭時期用於遣兵調將,也會大大縮短時間和成本,因此,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逐漸意識到了鐵路的重要性,這才開始大規模籌劃修建鐵路。
「京奉鐵路」是指北京到奉天段的鐵路,以當時清政府的財力和技術,根本不足以修建長達數百公里的鐵路,我們看歷史書,會發現清政府好像並不窮啊,動不動就賠款幾億幾十億白銀,確實,清政府最後時期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的現象,甚至比之前還富有,但是,他們把錢都花在了賠款和內鬥上,民間就更不消說了,那樣的年代,老百姓有口飯吃就不錯了,還談什麼錢?
技術上來說,清政府雖然已經有些意識到了現代工業的重要性,但畢竟起步太晚,技術又都被西方列強壟斷,所以沒辦法,只有依靠侵略者的「熱情幫助」,我前面例舉那幾條鐵路,除了「京張鐵路」是清政府自己修建之外,其他幾條鐵路,無一不是外國人「幫助」修建而成的。
如今,在河北廊坊發現清代京奉鐵路地界樁,這不僅是一個小小的地界樁,更是那段屈辱歷史的見證,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時隔百年,歷史竟如此相似,西方國家對我中國的敵視和打壓,從未停歇,但是我們已經強大起來,100年前的打壓,是屈辱,如今的打壓,是他們恐懼了!
希望「京奉鐵路地界樁」能讓我們重新認識那段歷史,銘記屈辱,自強發奮,徹底擺脫西方國家在技術上對我們的掣肘,那時候,我們必將再登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