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商人中,有很多是從事金融投資生意的,在他們看來,人賺錢不如錢賺錢,而投資就是錢賺錢的最好手段。在具體經營過程中,猶太商人不贊成存款在銀行,認為錢應該用活,應該運轉起來,要敢於投資,用一句猶太俗語來說,就是「有錢不置半年閒「。以下分享兩個猶太故事,激活你的投資思維。
故事一
一個大財主要出遠門,臨走之前,他將財產託付給三位僕人保管與運用。財主把錢分成8份,第一位僕人得到5份,第二位僕人占2份,第三個僕人只有1份。猶太財主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妥善管理自己的財富,他這次出門需要一年時間,回來後會考核他們的表現。
三位僕人分別是這樣管理財產的:第一位僕人拿到這筆錢後進行了各種投資;第二位僕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僕人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1年後,財主召回三位僕人檢查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僕人所管理的財富皆增加了1倍,財主甚感欣慰。只有第三位僕人的金錢絲毫沒有增加,他向主人解釋說:「害怕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
猶太財主聽了大怒,並說道:「你這蠢貨,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
投資思維:在猶太人看來,錢如果放在銀行裡面睡大覺,只賺取利息,那就會讓人養成一種依賴性,進而失去冒險奮鬥的精神,不如活用這些錢,將其拿出來投資更具利益的項目,靠錢賺錢,讓錢像羊群一樣,不斷地繁殖和增多。
故事二
猶太人普利茲出生於匈牙利,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他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覆觀察和考慮後,他決定從報業著手。
為了積累資本,也為了從實踐中摸索經驗,普利茲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老闆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闆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經過普利茲反覆自我介紹和請求,老闆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普利茲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耐老闆的剝削,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於採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問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吸引了廣大讀者。面對普利茲創造的巨大利潤,老闆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普利茲也開始有點積蓄。
通過幾年的打工,普利茲對報社的運營情況了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
普利茲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過了難關。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茲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報紙,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資金進入錢賺錢良性循環,沒過幾年,他就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投資思維:普利茲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極有限的錢,一刻不閒置地使其滾動起來,發揮更大作用,是一位靠錢賺錢而成功的典型,也是猶太人「有錢不置半年閒」的投資思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