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
解讀
曾國藩自己在修身養性方面一直以勤字為標準,在治家方面也總是提醒弟弟們一定要勤勞,囑咐妻子要為子女媳婦做出勤勞的表率,教導子女們不要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勤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推崇備至的美德,《尚書》中說:「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就是說,一個國家只有人民勤勞才能昌盛,一個家庭只有成員都節儉才能夠興旺。
《國語》中也記載了父母培養孩子勤勞美德的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文伯回家拜見母親時,發現母親在辛苦地紡織,他不禁感嘆道:「我已經做了這麼大的官,自己的母親卻在辛苦勞動,恐怕別人會說我不孝順啊。」
沒想到他的母親卻說道:「有你這樣不明事理的人在朝中做官,我看魯國就離亡國不遠了!」文伯感到奇怪,便問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他母親說道:「你白讀了那麼多書,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古代的聖主明君專門挑選貧瘠的土地安置百姓,就是為了讓百姓更加勤勞,勤勞又會使人養成節儉的習慣。生活過於安逸便會產生禍亂,只有勤勞和節儉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文伯聽聞,恍然大悟。
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勤勞不僅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美德,也是一個家庭應該恪守的標準,更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懦弱無剛乃男人最大之恥
解讀
這是曾國藩祖父的名言,曾國藩把它作為終身座右銘,並將這句話一再告誡子弟。
曾國藩又在「剛」中注入「毅」的成分。「剛毅」二字成為曾氏性格的主要特徵,也是他一生事業成就的基石之所在。
將曾氏祖孫三代對照來分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前面說到,曾麟書是個平庸懦弱的人,而曾玉屏卻是一個強悍不羈之才。這父子倆頗有點像虎父犬子。父祖兩代均在曾氏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曾氏多次說過自己「膽氣薄弱」「稟性素弱」。
從他帶兵之初兩次因失敗而投江自殺的記錄來看,可知其性格中有明顯的脆弱的一面。顯然,這源於其弱父的遺傳,是他的先天稟賦。
但他又有「打脫牙齒和血吞」「屢敗屢戰」的倔強、不服輸的一面,看來這是自小起所接受的強祖耳提面命的結果,屬於後天性的教育和影響。
由此可見,天性並非就決定了一切,一個人青少年時代所處的環境,對其一生的走向也相當重要,尤其是至親的言傳身教,更有別人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解讀
能立志則何事皆可為,曾國藩對弟弟們提出「有志」「有識」「有恆」。
志,指志氣;識,指見識;恆,即恆心。「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荀子也說過:「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無不在說明有志向、有見識、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編輯:良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