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十大最美經典書法長卷,趕緊收藏!

2019-05-28   古溈書畫

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 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生於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亂」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義抗賊立下汗馬功勞而受朝廷重用,歷任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要職,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顏真卿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凜然拒賊,終被縊殺。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成為中國文人書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轉益多師,一變成法,創造出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楷書書法審美範式,他的行草也傳遞出沉著痛快、豪邁洒脫的大師氣象。傳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爭座位》以及《麻姑碑》等眾多碑刻。

蘇軾黃州詩帖

蘇軾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張旭古詩四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

黃庭堅出身於一個家學淵博的世家,父親為著名詩人,與當時的王安石、歐陽修、梅堯臣都有交往。自小聰慧過人,一生命運多桀,仕途坎坷,與蘇東坡極為相似,熱衷佛老,也不遜於蘇。《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米芾苕溪詩帖

米芾蜀素貼

米芾(1051-1108)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較多,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致使「文人畫」風上一新台階,為畫史所稱道。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家各有側重。

趙孟頫前赤壁賦

趙孟頫後赤壁賦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的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其父趙與訔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南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董其昌《連雪賦》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著名書畫家。他在《畫禪室隨筆》中所說的"讀萬卷書"正是指一個人要想成為藝術家,必須學習傳統,學習古人。他17歲開始學習書法時臨寫顏真卿的《多寶塔》,22歲學習繪畫時師法黃公望,以後又遍學諸家,這種以古人為師的作法八十而不輟,伴其終生。

董其昌糅合晉、唐、宋、元諸家書風,自成一體,開一代新風,字勢飄逸,風華自然。代表作《連雪賦》園勁秀逸,散淡質樸,舒朗空靈,枯濕濃淡,盡得其妙。

王鐸草書《唐詩九首》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釋文:

1) 岑 參 《寄杜拾遺詩》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薇。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2) 王 維 《送劉司直往安西詩》

絕域陽關道,胡煙(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今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3) 王 維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4) 杜 甫 《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九》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幹(干)。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5) 杜 甫 《禹廟》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璧,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6) 杜 甫 《春宿左省》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7) 杜 甫 《洞房》

洞房環佩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宮。

系舟今夜遠,青漏往時同。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

8) 杜 甫 《驪山》

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常懸舊羽林。

9) 王 維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也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