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在這個壓力山大的時代,每個人可能都有需要解壓的時候,怎樣減壓最方便呢?不妨試試通過食物減壓吧!
唉聲嘆氣、眉頭緊鎖、做苦瓜臉,這些都是負面情緒在表達。負面情緒一旦產生,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處理,就會傷害自己和他人。負面情緒長期存在甚至會引起身體不適,最終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
為了更好地生活,我們需要大聲說出「負面情緒走開!」
憤怒
憤怒的來源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本身不是什麼問題,但如何表達憤怒就容易出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適當有效地表達憤怒是很困難的。泄怒會對別人和自己造成傷害,而把憤怒強行壓抑下去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它還會以頭痛、抑鬱、無緣無故的妒忌等形式表現出來。
那麼面對躲不開的憤怒,我們應該怎麼辦?制服憤怒的重點在於理清憤怒來源,然後有效表達它。
問問自己:我想通過憤怒來達到什麼目的?看看憤怒的背後你的那些慾望是什麼。你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你需要別人做什麼事情。在尋找這一系列問題的時候,你就能逐漸理清憤怒的來源,以及對憤怒之後的行動有一個預判。
如果你希望和別人交朋友的時候,而他(她)卻讓你失望,你就扇人家耳光的話,那麼你就永遠失去了和他(她)親近的機會。相反,你可以說出你真正的感覺:「我很重視我們的友誼,但有些事情威脅到了我們的友誼,這讓我很失望。我們談一談,一起來解決這個矛盾怎麼樣?」
如果你成了別人憤怒的目標或者是犧牲品,問自己:「我一定要接受這個人給我安排的位置嗎?我一定要為這種事感到受傷嗎?」。其他人和你一樣也會尋找替罪羊。你可以去做志願者,但不要做「志願羊」。即便別人選擇了你,也可以避開。不要上鉤,不要去打和你沒關係、你也贏不到什麼的戰鬥。
不要害怕憤怒。憤怒本身並不是有害的——你的憤怒不會殺人,他人的憤怒也殺不了你。只有我們固執地堅持用那些有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憤怒的時候,憤怒才能造成悲劇。
抑鬱
成長才迫切
(心理諮詢師 蘇劍鋒)「抑鬱症」並不可怕,它只是心理問題呈現的一種方式,也是心理成長的一個機會。所謂的抑鬱症自殺機率其實比飛機失事的機率還低。當你思考人生的意義時,當你對自己不滿時,當你無法應付外在的環境時,當你發現人際關係都很虛假和虛偽時,當你發現所謂的親情友情都不那麼可靠時……
人類歷史的智者、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絕大部分都曾經抑鬱過,不是他們要追求時尚,流行抑鬱,是因為抑鬱與沉思是促使人內在思考、回歸內心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必經階段,「只有痛苦才能喚醒靈魂」。
我自己曾經走過這樣的歲月,當年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我是誰」「人生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活著」,看了大量的哲學書和心理學書都沒有找到答案,一直掙扎糾結不能自拔,最後發現一切都沒有意義,因為不管你做了什麼,人都是會死的,萬物皆空,我陷入深深的絕望和痛苦中,那個時候天都是黑的,幾次徘徊在江邊想了結生命。
在痛苦的過程中經過漫長的學習求知思考領悟,後來領悟了「活著」兩字,才從裡面走出來。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我的人生(存在)是自己創造的,我的本質是我的人生自我創造出來的,不是命運的決定,我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都要負責。
這段時光對我來說很重要,如同重生一樣。榮格說:種子沒有破土之前,請耐心等待。
孤獨
不如去適應
前兩天有個網友給我寫信,問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剛來美國時一樣,英文不夠好,朋友少,一個人等著天亮,一個人等著天黑。每天學校、家、圖書館、健身房,幾點一線。
我告訴這個網友我沒什麼好招兒,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克服過這個問題。這些年來我學會的,就是適應它。正如有人所言:「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以後,我覺得孤單是很淒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就不是一件事。
我覺得,快樂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實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樂很少,當然我也不痛苦。現在的社會生活讓我們都按部就班進行著每天的各種忙碌,這也讓我們的生活稀薄,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個人,書,電腦,DVD。一個人,一個星期平均會去學校聽兩次講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飯一次,周末吃晚飯一次——多麼稀薄的生活啊,誰接近了我都會有「高原反應」。
在這樣缺乏溝通、交流、刺激、辯論、玩笑、聊天、緋聞、傳聞、小道消息、八卦、MSN 的生活里,沒有任何「圈子」,多年來我僅僅憑著自己跟自己對話,竟然保持了非常活躍的創造力和不易熄滅的戰鬥力,而這樣的能力讓我竟然一直堅持寫小說、論文、博客等等,而且寫得如此飽滿熱情,我就像一株頑強的向日葵,努力迎著陽光,昂首挺胸。它還不是氣餒,不是得過且過,它只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來源:39健康網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學人的專屬社交圈,請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微信公眾號,(ID:gmxljk)國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國招新中!與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一同前行。
國民心理健康網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