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三》
解釋:兔子死了,用來打獵的獵狗就會被殺了吃;飛鳥被射盡,弓就不被需要了,因此被藏了起來;敵國被攻破的之後,出謀的臣子就被殺了(不再需要,位高權重,怕篡位)。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三十八》
解釋:吳王喜愛精通劍術的俠客,為此老百姓身上傷痕累累;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更甚者不吃,活活餓死。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八》
解釋: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只聽一方面的話容易產生片面性。
摘自《資治通鑑·晉紀十八》
解釋:父母愛護子女方式如果不正確,那樣恰恰是害了子女。
摘自《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三》
解釋:順從良善如登山一樣艱難,屈從邪惡如山崩一般迅速。
摘自《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一》
解釋:賢德的人能夠謹慎地處理小事,所以不會招致大禍。
摘自《資治通鑑·魏紀五》
解釋:禦寒沒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要不想別人詆毀你的話沒有比提高自身修養更好的。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四十》
解釋:不裝聾作啞、不裝傻,就當不了別人的公公、婆婆。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十七》
解釋:賢能之人,財產多了就會損害他們的意志;愚庸之人,財產多了就會增加他們的過失。
摘自《資治通鑑·秦紀·秦紀一》
解釋:人都是要強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這樣不停地做下去,便會成為君子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
解釋:很想一個人,到了那個人的故鄉,他的家還在,人已經死了。
摘自《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一》
解釋:家境貧困,就會想要一個賢德的妻子;國家出現動亂,就會渴求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比喻形勢艱難時,就會盼望能解決問題的人出現。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二十》
解釋: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得到了加強。
摘自《資治通鑑·後周紀五》
解釋:借鑑歷史上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以考察現在社會的是非利弊。
摘自《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二》
解釋:只有賢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人信服。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二》
解釋:大丈夫答應人一件事,即使給千金也不會更改。
摘自《資治通鑑·周紀一》
解釋: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摘自《資治通鑑·周紀·周紀四》
解釋: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
摘自《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二》
解釋:不講信義,就不能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的支持,就不能使國家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