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產品導購稿,有將近90%的同事認為轉化率低的那篇內容更好

2019-08-14     媒玩兒

上周五的策劃會上,我給同事們看了兩篇同一產品的場景化內容導購稿,在未告知轉化率的情況下讓大家選擇。結果,有將近90%的同事,認為轉化率低的那篇內容更好。

在告知大家兩篇推文的轉化率分別為7.5%和1.5%後,仍有超過70%的同事堅持自己的選擇。

提問

大家都是從事新媒體超過1年的老鳥,每個人的判斷都有自己的依據,造成這種選擇偏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回答

1、拋開公號調性談轉化,就是耍流氓

首先,兩篇推文發布在不同公號,所觸達的用戶是不一樣的。在用戶不同的基礎上,我們討論文案本身意義不大,應該從公號調性入手。

影響推文轉化率的最大因素,是文案與公號調性的匹配度。我們將轉化率高的那篇稱為推文A,另一篇稱為推文B。影響它們與公號匹配度的不同點有三個:用戶通感,文章結構,排版。

2、在公號內,文章結構與排版要儘量統一

文章結構和排版與公號調性不符,會影響用戶的閱讀體驗,提高跳失率,從而降低轉化率。用戶無法堅持讀完文案,更別想引導用戶購買了。

推文A和推文B所採用的排版都是居中體,且推文B更為工整一點,雲知團隊多數同事投票給推文B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但推文A送達的是產品營銷公眾號,往期文章中經常使用居中體;推文B送達的是服務型內容公眾號,往期文章很少使用居中體。所以,即使推文B更為工整,它仍舊很難被觸達的用戶所接受。

推文A的結構為典型的產品軟文,開門見山亮出要介紹的產品,之後通過場景化描述產品功能。推文B則為故事開頭引入,搭建場景化指出用戶痛點,隨後帶入產品。

開門見山的方式,很適合產品公眾號的粉絲,從文章結構上來看,推文A與其送達的公號匹配度要更高。

3、通感與粉絲標籤的匹配度=轉化率

用戶通感與公號粉絲的標籤不符,會導致用戶場景化代入感不強,也就無法觸到用戶痛點,轉化率也就不會高。

推文A全文穿插不同的場景化帶入,用多種用戶通感,儘量達到覆蓋所有用戶的目的。推文B故事的主人公為女孩子,場景化搭建也以女孩子為主,使女性用戶更有帶入感。

在不能摸清公號調性與粉絲標籤的情況下,往往使用推文A的用戶通感搭建方式,儘可能照顧到所有粉絲。推文B所送達的公眾號女粉偏多,用戶通感匹配度高,所以在跳失率高的情況下,仍能保證有1%以上的轉化率。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雲知團隊的大夥更喜歡推文B,因為我們女孩子太多~

想要提高文案轉化率,了解公號調性,提高匹配度是最快捷的方法。好吧,如果你非要耍流氓,等我們拿到真實案例,再告訴你如何從文案內容上提高轉化率!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2UdmGwBvvf6VcSZN1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