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漂第一步,重鉛粗找底,這些沒注意,後面怎麼調都會有誤差

2019-07-20   認真的釣魚

在使用立身漂調漂時,為了確定鉤餌能在半水,同時也為了大致確定一下水深,一般都會做一個重鉛找底,然後再修剪鉛皮到平水,幾乎網上所有的調漂文章,都是這樣說的,而大多數釣友,也將此視為準則,但是也有釣友會有這樣的疑惑,在淤泥塘、野水垂釣時,總覺得會偏差那麼2~3目。

這2~3目的偏差,並不是因為餌料溶散導致,而是沒有掛餌時,在精找底時就會出現,這裡的2到3目的差異,並不是範圍,而是真的一會差2目,一會差3目,有時候會差的更多,最顯著的,就是調釣時漂目不會變化,但是在正釣時,過一會就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有時候會認為這是陰漂現象,因為很多人都鼓吹野釣不需要精準調漂,所以多有疑惑,卻沒有深究,那麼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呢?

答案是,重鉛粗找底,本身就需要分兩步來完成,如果貿然重鉛找底,不僅水深是錯的,精找底是虛的,別說釣目會變化,其實調目都沒有找對,是不是覺得有點胡扯了,難道調了這麼久的漂,都是亂調麼?還真別說,除非在新塘子或者經常水域調漂,否則,出現誤差是百分百會出現的事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淤泥的出現,和水域的時間、土壤的土質、水質的酸鹼度有著若干關聯,當然,我們今天並不需要分析這其中的關聯,我們只需要知道,戶外水域,只要沒清淤、不是新塘,時間久了都會有淤泥,淤泥的厚度,坦白說並沒有現成的公式,不是說一年就有多厚,兩年又有多厚,但是,有淤泥這個事,是必然存在的,那麼這一點,就是前提。

使用重鉛找底,在大多數水域調釣,如果直接拋到釣點,那麼粗找底的水深,其實是指淤泥底的厚度加上實際水深,在做調目時,因為鉛皮被修剪,相對於重鉛找底而言,淤泥的底部瓷實,上層虛浮,做調目時,基本上浮漂翻身之站穩之後,沒等多會就趕緊提竿,鉛墜是落不到淤泥的瓷底的;如果調目做的高,淤泥底的影響會降到最低;但是調目做的低,如調平水,時,別說鉤餌,可能鉛墜都會落到泥底里。

搞明白這一層,那我們再捋一遍,重鉛除了容易打進淤泥底,還有其他弊端沒?別說,還真有,就是容易打滿竿;要說調釣的時候打滿竿應該不至於切線吧,這話肯定沒有毛病,但是結合淤泥底,再打到滿竿,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就是重鉛找的底,和真實的水深,可能並不相符,為什麼呢?重鉛打滿杆後,平水到鉛墜的實際距離,可能比水深要長一些。

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鉛墜重,很容易就打到滿竿,再陷入到淤泥中了,那麼加入漂座到鉛墜應該是繃直的,但是,這段水線,和水底並不垂直,會因為滿竿的原因,和水底形成銳角,那麼這個長度,明顯就比實際水深要長,那麼再修剪鉛皮調平水時,只要八字環沒有掛魚鉤,水底有淤泥,這種情況就難免會發生;那麼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小問題呢?

第一步,在近岸,也就是離釣位1~2米的位置修剪鉛皮,然後調平水,可以以釣距1米、2米、3米,依次試一下,看看平水目數會不會變化,如果會,則拉近,重新調整一下,這樣做,能讓鉛墜和浮漂的浮力平衡,這樣做,也能避免鉛墜打滿,水線不垂直水底,至少水深比較精準。

第二步,把鉛墜打到釣點,肯定是黑漂,然後一直推漂到平水,然後以釣點為圓心,前後左右相隔30~40厘米多測幾次水深,如果有浮漂黑了,那就是此處水深,然後再繼續推漂,調平水,再依次為釣點,繼續前後左右探底,漂目如果大於平水,那說明鉛墜沒有陷入淤泥,此時再繼續修剪鉛皮,露出1目即可,釣點為1目,那麼其他幾個位置應該是大於1目的,此時就玩完全讓開了醬層淤泥底。

接下來,做調目,因為鉛墜完全不受淤泥底的影響,調目做好之後,鉤餌離地多少距離,完全可以計算出來,那麼不管是調目,亦或者掛雙鉤之後做的釣目,都應該是精準的,不會因為淤泥受到任何的影響,釣目再忽然發生變化,那就只能是魚訊,又或者是浮漂質量問題,或者是餌料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