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至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2020-03-23   大潮汕灣視點

南澳地處粵、閩、台三省交界海面,素有中國東南重要門戶之稱,明、清年代是名聞遐邇的海上軍事重鎮,先後有一百七十多任副總兵、總兵在此守衛禦敵。眾多文武官員、騷人墨客每每登臨海島,多有題作墨寶,全縣已發現的宋、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碑記等金石達一百一十多處,而大潭摩崖石刻就是南澳至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


大潭摩崖石刻位於南澳縣黃花山管區大潭村。大潭摩崖石刻分別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和政和五年(1115年),分兩次鐫刻而成。石刻高1.5米,寬1.6米,字體為楷書。碑刻上第一次鐫刻分四行,內容為「女弟子歐,七中舍井,一口乞平安,癸巳十一月記」;第二次鐫刻也分四行,內容為「李歐七娘同,夫黃舍井,二口,乙未政和五年」。兩題石刻之間有「匠李一」三字。而關於此石刻,還有一段特別的傳說,這段傳說來自一位女海盜。


相傳當年有一位潮州女盜頭目,名叫歐七娘,她在海上行竊多年,後來失敗,就跟丈夫兩人逃難到南澳島的西半島,藏身於狗母鍋石這一帶,上島當時帶了一瓮銀。這瓮銀藏在大潭東側海岸的亂石之中。據說藏銀的地點,就是水深淹不到,水退淹三尺,當時還有一個海島山人,為了尋找這瓮銀,在這個亂石洞裡面,竄來竄去,就是找不到。後來歐七娘夫婦兩人在海島上面逃難多年,覺得喝水非常困難,他們就將藏在大潭東側的銀子拿出來,僱人在上面開了兩口井。後人為了紀念他們舍銀開井的舉動,就在亂石洞口上面留下這塊摩崖石刻。



2015年12月10日,大潭摩崖石刻被公布為廣東省文化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