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知道蘇格蘭和英格蘭這兩個地區的名字的朋友恐怕也都知道這兩個民族是不同的。但具體說到他們之間到底有多不同,其實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因為現代雖然全世界存在有數千個民族(族群),但其中許多其實彼此之間差異很小,有些不同的民族甚至語言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一些歷史境遇,使他們被視為不同族群。
比如在南歐,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羅馬尼亞這五個民族國家,所說的語言都是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語言,都源自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拉丁語,而且他們是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產生後才出現的分化,其分化過程可以說都有相關史料佐證,所以有時候他們會被合在一起稱為拉丁民族。
早期凱爾特人的分布區域
但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卻不是這樣,雖然這兩個民族的中文名稱非常類似,但他們之間的差異,卻堪稱歐洲境內最大的差異之一。首先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雖然都生活在不列顛島上,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民族淵源。蘇格蘭人是最晚於公元前750年前後從歐洲大陸移居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的一支。而凱爾特人是曾經廣泛分布於歐洲大陸的一個古族群。他們最初的語言早已滅絕,但根據現代傳承下來的一些凱爾特民族語言分析,古凱爾特語是一個和拉丁語有一定親緣關係的語言。但後來隨著羅馬帝國以及日耳曼人的兩次擴張,多數凱爾特人在歐洲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驅逐或同化,最終成為了只存在於歐洲邊緣的一個邊緣族群,只有很少的幾個民族還保留了其凱爾特人的屬性。在現代歐洲,能被稱為凱爾特人的只剩下了不列顛諸島上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威爾斯人和法國境內的布列塔尼人等。
現代凱爾特人聚居地
而英格蘭人則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4世紀到5世紀,羅馬帝國走向崩潰,而導致其走向崩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日耳曼蠻族大批侵入其領土。在此期間,東哥特、西哥特和汪達爾等日耳曼部落侵入了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帶,最終取而代之。而在羅馬帝國的邊緣地帶,也有諸如盎格魯、弗里斯蘭、撒克遜和朱特等日耳曼部族侵入了不列顛諸島。而他們的到來也使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南部的統治崩潰,同時也使凱爾特人在不列顛島上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在之後的幾百年間,上面提到的這幾個日耳曼部族最終融合成了今天英格蘭人的雛形。因為英格蘭人是源自日耳曼人,所以英格蘭人的語言英語和德語、荷蘭語等語言同屬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
日耳曼人進入不列顛島的路徑
所以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的歷史差異,其實是比較深層次的差異,因為他們的差異是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差異,而在這個層次上,整個歐洲其實也只能再分出兩個族群,即拉丁族群和斯拉夫族群。除了匈牙利、芬蘭、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巴斯克等個別國家與民族外,可以說整個歐洲50多個國家都可以被歸入這四大族群里。
所以蘇格蘭和英格蘭最終能成為一個國家,其實真的就是因為地域實在太接近,而且雙方力量差距又實在太懸殊。所以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關係跟我們的近鄰朝鮮半島與日本的關係其實是有類似之處的。
在日耳曼人進入不列顛島之後,凱爾特人的生存空間就被壓縮到了不列顛島北部的高地地區,而這裡其實是不太適宜人類生存的,所以雖然從領土上看,蘇格蘭和英格蘭只是差了一倍左右,但在人口方面則差了足足有十倍——英格蘭現在有5500萬人,而蘇格蘭則只有540萬人。所以其實日耳曼人在進入不列顛島上之後就一直想吞併蘇格蘭,但是憑藉高地地利的原因,蘇格蘭曾長期阻止了被吞併的命運。
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
而除了地利之外,蘇格蘭長期利用外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歷史上,蘇格蘭曾長期與法國結盟,藉助法國的力量,抵抗英格蘭的征服。這一點其實就和亞洲歷史上朝鮮半島通過長期向中國中原王朝稱臣,幾次避免了被日本吞併的命運非常像了。比如在公元1290年,英格蘭國家愛德華一世自封為蘇格蘭國王,四年之後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與蘇格蘭代表在巴黎正式結盟。而愛德華一世知道之後正式出兵蘇格蘭,將其吞併。之後法國和蘇格蘭一同發難打響了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戰爭。而著名《勇敢的心》所說的事就發生在這次戰爭期間。這次戰爭斷斷續續打了33年,蘇格蘭最終才贏得獨立。但僅僅一年之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去世,他5歲的兒子即位,英格蘭藉機再次將其吞併,之後蘇格蘭又是在法國的支持下為爭取獨立與英格蘭進行了20多年的戰爭,最終在公元1357年再次贏得獨立。
而這些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跟朝鮮半島在唐朝和明朝兩次被日本入侵,最終在中原王朝的傾力幫助下將日本勢力驅逐其實是有點像的。不過日本最終趁中國近代的衰落,在甲午戰爭之後奪取了朝鮮半島。而蘇格蘭則也是在公元16世紀末法國發生了異常血腥的宗教戰爭,導致其無暇顧及蘇格蘭的時代,漸漸被英格蘭所掌控的。
蘇格蘭瑪麗女王,她被推翻也標誌著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進入倒計時
當時法國的宗教戰爭是天主教和新教勢力爭奪法國政治主導權,最終在法國天主教勢力經過了30多年的血腥戰爭之後獲勝。但在法國內戰期間,蘇格蘭卻基本上被新教勢力所控制,當時雖然信仰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是同樣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二世的王后,法蘇兩國一度有了合併的勢頭,但瑪麗一世很快被英格蘭支持的新教勢力推翻,使蘇格蘭倒向了英格蘭。最終在公元1603年蘇格蘭通過共主聯盟的方式結為一體。
而英格蘭最終吞併英格蘭的方式與日本吞併朝鮮半島的方式也有類似的地方。英格蘭當時名義上讓蘇格蘭國王也當上了英格蘭的國王,通過英國結成共主聯盟,實現了吞併蘇格蘭的目標。而日本則是先讓朝鮮國王稱帝,之後又讓他「自願」與日本合併,把朝鮮王室列為日本王族的一員,實現了對朝鮮半島的吞併。基本上都是用了先拔高,再融合的辦法,而且也都是藉助之前弱者一方所依賴的另一強國相對衰落之時完成的操作。
所以了解了這些歷史,大家也就明白,蘇格蘭和英格蘭歷史上的恩怨很多。但在英格蘭吞併英格蘭之後,通過海外殖民,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而在此期間,蘇格蘭也獲益不少。而且英帝國當時在全球領地高達3500萬平方公里左右,境內民族無數。所以當時的蘇格蘭可以說既沒有獨立的慾望,也沒有獨立的理由。
但二戰之後英帝國土崩瓦解,從巔峰跌落。按說即使這樣,英國本土的幾個民族繼續維持統一也還是有可能的,畢竟最近這400多年,各方基本上是有共同歷史的。但英國在自己的帝國崩潰之後,不知道是忌妒別的多民族國家還是怎樣,卻也撿起了民族國家那套理論,在國際上到處倡導「民族自決」這些東西。但它似乎忘了它自己也還是個多民族國家,結果讓「民族國家」這個理念在它自己國內深入人心,導致蘇格蘭獨立思潮在二戰之後重新抬頭。
蘇格蘭的地理位置
雖然蘇格蘭在最近這400年里語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英格蘭人同化,但其民族意識卻沒有消失。1967年,蘇格蘭民族黨第一次在英國議會贏得議席。之後蘇格蘭自治/獨立運動聲勢不斷上升,最終在1998年,蘇格蘭通過全民公決贏得了自治地位。此後蘇格蘭獨立呼聲繼續高漲,在2014年又舉行了獨立公投,但最終贊成獨立的人數只有45%,因此蘇格蘭仍然留在了英國。
而蘇格蘭現代獨立運動除了基於歷史分歧之外,還基於一些現實的矛盾。首先是近代蘇格蘭海域發現了巨量的石油資源。根據蘇格蘭政府公布的數字,目前整個歐盟的石油儲備中,有64%位於蘇格蘭海域之內。所以一旦蘇格蘭獲得獨立,憑藉巨額石油儲備,蘇格蘭經濟很有可能比現在更上一個台階。另外,目前英國將大量核武器儲存在蘇格蘭境內,而這種狀況也引起了很多蘇格蘭人的不滿,因此也有人希望通過獨立使英格蘭將核武器撤出蘇格蘭。
新興的石油經濟也給蘇格蘭獨立加了把火
但英蘇雙方合併畢竟已經有了數百年歷史,因此雙方之間的聯繫盤根錯節,要想徹底分家也絕非易事。比如,目前有70萬蘇格蘭人其實是生活在英國其它地區,而在蘇格蘭境內,則有47萬人不是蘇格蘭人。在蘇格蘭人里,有一半還在英國其它地區擁有親戚。而且目前蘇格蘭在英國其實還享受著財政補助,所以雖然獨立後憑藉能源可能使經濟進一步發展,但卻也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蘇格蘭獨立公投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