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科技賦能 民富糧安

2019-11-12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吉林省四平市,位於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吉林玉米帶,這裡土質肥沃、氣候宜農,盛產的玉米、水稻、大豆等優質農產品,深得大眾青睞。近些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積極推行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充分運用智能倉儲、科學運維,強化守住管好「大國糧倉」。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四平地區在夯實農業基礎、保障糧食安全中,具體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鑑?《民生周刊》記者近日前往四平實地採訪,一探究竟。

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倉庫外,等待脫粒入庫的玉米堆積成山。圖/ 于海軍

「梨樹模式」

近日,四平市梨樹縣高家村的高產攻關田(核心區)通過了現場驗收,保護性耕作使其比普通田地增產20%到30%,獲得了大豐收。

玉米長得好源於種得好,梨樹縣通過「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為核心內容的「梨樹模式」,讓土地肥力得到增加,降低了農業投入。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採用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後,土壤地力大大提高,產量顯著提升。

過去由於農民追求產量,對養地還不夠重視,化肥越用越多,土壤越來越板結,黑土層也越來越薄,多年來「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讓肥沃的黑土地疲憊不堪。隨著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誕生,賦予了黑土地新的生命。

事實上,「梨樹模式」的核心技術即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少耕、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這種模式中,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後,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20%,減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秸稈覆蓋相當於給大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減少風對土壤的侵蝕,還能大大減少土壤水分流失,對春旱起到抵禦能力,延緩旱情。這種模式同時也能保護環境、節能減排,在保水、保肥等多種因素作用下,能保持持續穩產高產。

在「梨樹模式」研發基地內,一株株玉米緊湊相依,這裡相比普通田地的玉米有更高的種植密度。高產攻關田經過多年的秸稈覆蓋與免耕播種,土壤的理化性狀較好,為玉米創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表示,保護性耕作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耕層結構,提高了土壤的蓄水、抗旱能力,對於發展生態環保和可持續農業,促進當地糧食增產、穩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支撐作用,而全程農業機械化也讓農戶、合作社、農業經營主體在保護性耕作方面得心應手。

據了解,吉林省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而梨樹縣作為吉林省產糧大縣,耕地面積達400多萬畝,糧食總產量多年保持在50億斤以上。保護性耕作讓這裡年年豐收。當地今年預計完成「梨樹模式」推廣面積200萬畝,占梨樹縣玉米種植面積70%以上,這將對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對黑土地的保護恢復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10月底,玉米收穫接近尾聲,在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場院內,仍有農民在緊張勞作,熱情和喜悅仍掛在他們臉上。2015年,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著眼打破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模式,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原則,在當地政府和農業專家的幫助下,開始承擔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田間示範,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能夠開展各種田間試驗項目。

科技助力,讓糧食種植戶嘗到了甜頭。合作社負責人盧偉坦言,合作社成立以來就一直想著怎樣節本增效。對於種糧大戶,降低成本就是在提高效益。免耕少耕、全程機械化為合作社降低了不小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收益。「到秋天整完地,開春就直接播種,減少農機進地次數,節約成本同時增加了收入,保護了國家糧食安全。」 盧偉說。

2019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吉林省調研農業農村工作時指出:「要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積極推行保護性耕作等綠色生產方式,夯實農業基礎。」事實上,四平當地近些年在保護土壤、節省成本、增加產能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走在了全國前列。

中儲糧四平直屬庫標準化糧儲倉庫。圖/于海軍

智慧倉儲

四平市所轄梨樹縣、伊通縣、雙遼市均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耕地面積中90%以上種植糧食作物。人均生產糧食、人均占有糧食、糧食單產、糧食商品率均居全國前列。不僅如此,當地糧食品質也位居前列,擁有兩個國家級金字招牌和三張糧食名片。

糧食保量提質的同時,如何存儲和維護尤其關鍵。四平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張忠權表示,四平市倉儲、加工質檢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當地面對市場化收購新形勢,採取走出去合作、引進來代儲,積極引導多元收購主體入市,指導農民科學儲糧,適時售糧,加大產銷協作力度,切實守住了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近些年,四平市在糧食收儲能力上下功夫,嚴格准入、動態調整,建立完善了由160家糧食收儲企業組成,主體多元、全面覆蓋鄉鎮的地方糧食收儲保障體系。目前四平市糧食收儲能力達到1460萬噸,確保了在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情況下,農民種糧應收盡儲。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市國有糧庫建設智慧糧食管理雲平台,大力推動糧食倉儲行業轉型升級。如南山糧庫的智能出入庫、智能安防、智能倉儲,每一處都透著十足的「科技范兒」。

倉廩實,天下安。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近日記者來到中央儲備糧四平直屬庫,走進房倉內,一股糧食的清香撲面而來,站在高達6米的房倉邊,眼前的糧食平如鏡面,這種感官上的衝擊完全顛覆了公眾對糧食倉儲行業的固有印象。

據了解,直屬庫所有倉房全部應用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冬季降低糧溫蓄冷,夏季降低倉溫、倉濕和表層糧溫,實現常年低溫(准低溫)儲糧,這也是我國北方地區有效的節能環保控溫儲糧技術。隨著該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中央儲備糧更加優質、綠色、安全。

不僅如此,中央儲備糧四平直屬庫黨委書記、總經理侯耀傑介紹,在集團公司、分公司和直屬庫有限公司,不用出門、不用打招呼,24小時隨時能看到每個倉房的倉內、倉外實況,倉里有沒有糧,糧面平整不平整,倉房密閉情況如何,有沒有蟲,有沒有結露,每個地點的溫度是多少度,包括安全生產方面有沒有隱患,都能一目了然。

「智能化糧庫採用高清攝像頭放大23倍的效果,一個雜質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系統會每天自動拍攝一張倉內實景照片,自動上傳。不論什麼時間,倉內有糧沒糧,只要需要,5年、10年前的照片,都可以隨時查看,責任可以追溯。」 侯耀傑表示,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達到100%。中央儲備糧宜存率100%,質量達標率提高到99%,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儲糧數量質量更有保障。

在直屬庫中心檢驗室內,糧食檢測設備儀器擺放整齊劃一。直屬庫化驗員介紹,檢驗室配有專業糧油檢測設備,可以檢測黃麴黴毒素、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以及鉛、汞、鎘等衛生指標,能夠保證所有出入庫糧食都經過嚴格檢測,切實守好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線。

智能化糧庫系統到處能看到「黑科技」。目前,中儲糧智能化管理已經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物聯網、「一卡通」、視頻監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得到了充分運用。「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即便有先進儲糧科技助力,工作人員仍每天爬糧倉、查糧情,確保糧食安全。

中國黑土地博物館內陳列的土壤樣本。圖/于海軍

(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ZakYm4BMH2_cNUgj-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