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泮宮
把泮宮和滷麵聯繫在一起,是不是辱沒了泮宮作為古代國家高等學府的名聲?
《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辟雍」是四面環水之意,代表天子所在的大學,換言之是古代中央國立大學。「泮宮」是半圓形之水,代表諸侯國所在的大學,換言之是地方高等大學。
如今你走進泉州泮宮,紅磚瓦厝,老榕樹掩映,一座歷經千年的孔廟,壯麗恢弘。孔子端坐大成殿中,俯瞰歷代學子,威嚴端莊。可以看出,泮宮是古代泉州學子求取功名的最高學府,人文氣息濃厚。
二、泮宮的煙火味
而又有幾人知道,泉州的泮宮曾經有一段極具煙火的經歷。
新中國成立後的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孔子作為批判對象,被貶低為孔老二,孔廟劈為兩半,大成殿變成泉州醫藥公司的倉庫,前庭兩側則成為一所紅色的人民小學。
從泮宮開始往裡走,是為中山中路農貿市場。原本書聲琅琅的泮宮,變成嘈雜的賣菜場所。
中路菜市場是當年泉州最大的農貿市場,天剛蒙蒙亮,浦西殺豬的大叔、菜洲賣菜的大媽、新橋溪賣沙蝲、浮橋打肉丸、東海賣魚,各色人等在此謀求生活,而「潯埔阿姨賣臭蟹」,當年的潯埔阿姨勤勞有名,但免不了有人說三道四。
這些商販都是天黑就出門,餓著肚子在營生,於是泮宮又滋生了經營面線糊、花生湯、滷麵的餐館。
三、泮宮滷麵
在泮宮經營滷麵以鐵記為最出名,老鐵帶著兩位靚麗的女兒在那裡掌勺,滷麵一碗一碗地煮,豬油烈鍋,生鹼面為主,海鮮紅肉為輔,靈魂調料花生醬,最後再來一點鵝菜豆芽和韭菜,完美出鍋。
在鐵記滷麵的帶動下,周圍的滷麵攤基本都走這種形式,口味固定了下來,也就形成了泉州滷麵的一個重要代表------泮宮滷麵。
泮宮滷麵風光無限,四面八方的人們都來品嘗。
而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路菜市場撤離,泮宮還原成以前的泮宮,孔廟不再是什麼倉庫和小學,孔子仍然端坐大成殿,接受一代代學子敬仰的膜拜。
泮宮滷麵面臨解體。
老鐵離開了泮宮,剛開始發展得非常好,他擴大再經營,加盟店一家家地開,起先還有所把控,到後來,只要有加盟費,什麼人都可以經營,尤其是一些利慾薰心的外地人員,並不了解泉州的飲食文化,也不懂泉州人的口味,於是,這個鐵一般的招牌硬生生被砸,試問現在還有多少泉州人想去品嘗鐵記滷麵?
那一口鐵記泮宮滷麵只能存留在老泉州人的記憶中。
四、三十年歷史的泮宮滷麵
忽然有一天,驚聞花巷有一家經營了三十年的滷麵,號稱「泮宮滷麵」,經營者為一位曾經在泮宮做滷麵生意的老莊,當年僅僅認得老鐵,這位老莊還真不認識,那麼前往一嘗。
店面並不起眼,看得出這幾年的堅持並沒有讓他暴富,店門口寫著「泉府滷麵館」,旁邊的小字是「老字號,原泮宮莊記」,還有一塊小黑板,手寫上「舌尖上的泉州」等等。
傍晚並沒有什麼客人,門口一把交椅上坐著老莊本尊,喝著茶,休閒萬分,看到來人,騰地立馬起身,走進了廚房。
莊太操著普通話,並不是泉州本地人,等莊太點完餐,老莊開始烈鍋。
老莊的廚房有四口鍋,他還是秉承老傳統,一碗一碗地煮,四口鍋,同時可以煮四份。
我一直認為要鑑定一碗地道的泉州泮宮滷麵,必定要在面里加上海蠣和牛肉,唯有海蠣才能提起所有的鮮,而唯有牛肉方能感覺面里的嫩。
老莊的滷麵很大份,料很足,海蠣牛肉滷麵只收了23元,說實在一點也不貴。
滷麵賣相很好,鹹淡剛剛好,麵條不會太爛,那一口似湯非湯的濃湯非常可口,但濃湯顏色有點發沉,據說是老莊用十幾種調料秘制的花生醬,屬於他的獨家秘方。
老莊的牛肉用的不是牛肉片,似乎是用牛肉羹直接爆炒,粉太多,就顯得滿滿都是料,但海蠣很新鮮,還能吃出當年的味道。
美中不足的是那一口讓人念念不忘的豬油味,老莊已經放棄,就像放棄了滷麵真正的精華。我問老莊,為什麼沒有豬油?老莊顯得很緊張,解釋道:以前一直用豬油來著,但下水道老是堵住,所以現在就不用了。
這是一個很遺憾的回答。
五、泮宮滷麵吃的是情懷而無關學識
我相信老莊肯定在泮宮待過,他深蘊泮宮其道,他的滷麵有泉州人的精神,他說話的方式,待人接物的口吻,一位很地道的泉州人。
像老莊這樣堅守一份泮宮滷麵的,真的少之又少,而又有多少年輕的泉州人會去喜歡一口豬油味,那麼,老莊堅守的那份沒有豬油的泮宮滷麵,吃的到底是味道還是情懷?
泮宮滷麵是在特定的時候創造出來的美食,成為了泉州滷麵的符號,這是一種時代的美食文化。
文人都喜歡吃,大文豪李白好酒、蘇東坡好肉,如果有穿越,想來會是哪一位泉州文豪剛好穿越到七八十年代,在泮宮品嘗一碗地道的滷麵,從而讓滷麵帶上了泮宮的美名。
如此說來,滷麵並沒有辱沒了泮宮的高大上,但泮宮滷麵吃的不過是情懷而無關學識。
(文中圖片均為老莊泮宮滷麵)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歡迎你來,喜歡就點贊、轉發、評論。
圖文原創,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