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緣何院內猝死?|病例「心」編

2019-11-01     醫脈通心內頻道
猝死(Sudden death)指的是急性症狀發生後1小時內的意外死亡。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猝死中最常見的原因,尤其對中青年人群。猝死的案例在日常生活和臨床工作中並不鮮見,每一個猝死的案例帶給普羅大眾的常常是震驚,而帶給醫務工作者的更多是思考。

作者:林高峰

單位: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中年女性的猝死

48歲女性因主訴心悸和呼吸困難2周入急診科就診,上述症狀在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即可加重。回顧既往病史,26年前她曾因風濕性心臟病接受經皮二尖瓣成形術,入院前1天曾出現腹痛,但不伴發熱、嘔吐及排便異常。醫生進行體格檢查時發現患者情緒高漲,頸靜脈怒張,血壓130/80mmHg,脈搏136次/分,心律不齊,脈搏短絀。心臟查體提示有明顯的二尖瓣狹窄徵象。心電圖檢查提示,心房顫動伴快速心室率。接診醫生立即為患者進行經胸超聲心動(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 ,TTE)檢查,可見:二尖瓣嚴重狹窄,峰值/平均跨瓣壓差分別高達30/12mmHg,二尖瓣瓣口面積僅有0.93cm2。左心房擴大,心房內可見巨大血栓附著在側壁,且嵌入狹窄的二尖瓣開口。其他指標提示,患者左右心室功能正常,僅有輕度的肺動脈高壓。

圖1 超聲心動可見左心房血栓嵌入二尖瓣開口

鑒於上述情況,醫生決定為患者實施左心房血栓取栓術和二尖瓣置換術。由於患者存在腹痛的情況,術前需進一步完善腹部CT,排除缺血性腸病的可能。令人惋惜的是,在實施上述檢查和手術之前,患者突發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經醫生搶救無效,最終死亡。為明確死因,醫生複查TTE後發現左心房血栓完全阻塞了二尖瓣開口。

病例及研究回顧

隨後,作者對本中心2013年至2018年的612例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合併嚴重二尖瓣狹窄(二尖瓣瓣口面積<1.5 cm2)患者的TTE結果進行回顧分析,合併左心房血栓患者共8例(1.3%)。其中,4例患者已診斷心房顫動,長期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但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均未達標。2例患者在診斷左心房血栓的同時被發現合併心房顫動,而另兩例患者則是正常的竇性心律。3例患者完善了頭顱CT檢查,結果顯示均存在腦梗死。

房顫導致的血栓形成和腦栓塞是其主要的致死和致殘併發症。Framingham研究至今已經走過70年的歷程,許多數據和研究已成為指導臨床的重要依據。根據Framingham 研究的數據,非心臟瓣膜病房顫引起腦栓塞的發生率是對照組的5.6倍,而瓣膜性房顫則是對照組的17.56倍。

表1 Framingham研究顯示瓣膜性房顫卒中風險高達17.56倍

心源性猝死病因分析

中青年人群的猝死大部分為心源性猝死,這一人群的猝死常常導致家庭的悲劇,常常被冠以「怪物(Bogeyman)」之名。中青年患者猝死最常見的原因為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原因還包括心臟結構異常、原發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等(詳見表2)。

表2 中青年人群猝死的常見原因

2018年,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對中國大陸人群的SCD和SCA相關數據進行系統綜述。研究數據跨越1980年至2016年,共6876個案例納入該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陸SCD發病率為40.7/100000人年,平均年齡69.5歲,男性多於女性(55.5%)。大部分發生在院外(69.6%),僅30.4%的SCA發生在醫療機構。所有SCA案例中,僅4.0%的患者被成功復甦。分析SCA/SCD的病因,冠心病為第一大病因(53.5%),本案例所述的風濕性心臟病在中國人群中亦不少見(見表3)。

表3 中國SCA/SCD病因分析

小結

SCD是中青年患者猝死的最常見原因,除了最常見的急性心肌梗死之外,一些少見的原因同樣不容忽視。在臨床工作中,完善相關檢查識別SCD高危人群,採取干預措施,對SCD的預防至關重要。為避免SCA走向SCD,應對SCA患者進行及時規範的心肺復甦。如前研究所示,4%的復甦成功率預示著中國的院前急救道路依然漫長。

參考文獻:

[1] Ahmed M, Fadel B, Alamri M,et al. Sudden death as a first manifestation of left atrium thrombus in rheumatic severe mitral stenosis. J Cardiol Cases. 2019 Jul 6;20(3):99-102. doi: 10.1016/j.jccase.2019.06.003.

[2] Wolf PA, Abbott RD, Kannel WB. Atrial fibril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 1991;22(8):983-8.

[3] Feng XF, Hai JJ, Ma Y,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Mainland China.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8 ;11(11):e006684. doi: 10.1161/CIRCEP.118.006684.

[4] Durante A, Laforgia PL, Aurelio A,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young: the bogeyman. Cardiol Young. 2015;25(3):408-23. doi: 10.1017/S104795111400172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TlXKG4BMH2_cNUgMZ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