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縣級市 江西寧岡
簡介:寧岡縣,地處羅宵山脈中段,以前是江西省西南邊陲的一個山區小縣,2000年5月11日吉安市撤地設市取消吉安地區,同時取消寧岡縣的行政級別,統一納入井岡山市管轄。
江西寧岡縣
原寧岡縣轄區龍市鎮、古城鎮、新城鎮、大隴鎮、鵝嶺鄉、東上鄉、柏路鄉、葛田鄉、茅坪鄉、睦村鄉、荷花鄉、坳里鄉。
江西寧岡毛澤東舊居
1959年5月,寧岡縣從永新析出,以寧岡縣原行政區域(劃出韓江公社[1]對換永新的拿山公社)為主,加上遂川縣的井岡人民公社,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歸省直轄。1959年11月,恢復寧岡縣建制,以井岡山管理局所轄區域為寧岡縣的行政區域,與井岡山管理局在茨坪合署辦公,縣屬吉安專區。
江西寧岡一小村莊
價值:起義英雄誕生地。1926年10月下旬,江西省寧岡縣保衛團和千餘名農民在中國共產黨寧岡縣支部的領導下,為配合北伐戰爭勝利進軍舉行了起義。1926年5月,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員會為發動群眾配合和迎接北伐軍,派遣了一批共產黨員回到原籍開展工作。8月,共產黨員龍超清以國民黨特派員的身份回到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寧岡,發動一些積極分子加入共產黨,成立了中共寧岡縣支部,龍超清任書記。
消失的商業城 吳城
簡介:吳城鄉位於江西省樟樹市西北部,距樟樹城區38公里,距南昌市100公里,2002年6月由原山前鄉與湛溪鄉合併而成,因境內有著名商代吳城遺址而得名。
吳城
吳城商代遺址,位於蕭江上游丘陵陂地的吳城村委境內,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江南首次發現迄今最大的商代大規模人類居住遺址,因修正了「商文化不過長江」之說而蜚聲海內外。
吳城遺址旁住的農戶
最盛時,吳城會館達48座之多。這些會館規模巨大、工藝精巧、雕樑畫棟、疊額飛檐,富有各地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如全楚會館縱深七進,前門在樊家壠街,後門延伸到黃土水運碼頭。內有水池、假山、花園和接官亭。會館大門前有一對威武的石獅,顯得氣勢恢宏。
藥業以其迅猛發展之勢已成為現在吳城鄉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吳城鄉已成為「藥都」樟樹名符其實的「藥鄉」。
吳城旁的鄱陽湖
價值:全國重點文物。1996年12月,國務院公布吳城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吳城遺址評選為「國家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現已列入「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之一。
消失的小村 銅都村
簡介:銅都村位於江西貴溪市濱江鎮,受重金屬污染嚴重,失去了生存條件,整體搬遷。
廢棄的銅都村
銅都村土壤中銅超標率為100%,其中嚴重超標的占87%;鎘超標率為97%,其中嚴重超標率為39%;砷超標率為28%;鋅、鎳、鉛等其他重金屬均超標。其蘇門村、龐源村、其橋村等三個自然村正在實施整體搬遷及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
銅都村廢棄的礦渣
周邊村莊的村民同樣反映了重金屬污染及廢水污染致村民患癌、生病等問題。其中德興銅礦在2011年年底被各大媒體報道污染「要唐宗宋祖買單」,今年2月底再度被媒體報道「致67名村民患癌死亡」。
銅都村廢棄工廠
價值:村民依賴生存的土地。村民聚居的此地已與本地的生產生活相適應,要集體搬遷至另一處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煎熬也是考驗。
消失的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簡介:國立中正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抗戰後方泰和縣杏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
國立中正大學
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學校仍為國立綜合性大學,直屬中南教育部領導。台灣中正大學於1989年7月1日正式成立。
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
中正大學名家彙集,成為一時之盛。到1944年4月胡先驌辭職離任時,校本部已擁有專職教師203人,其中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采、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名達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環境從西南大後方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里來校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首任校長鬍先驌先生
價值:南昌大學和江西師範大學繼承了部分專業。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直稱「南昌學」(1950~1953)。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昌大學大部分學科、專業調整至中南區的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中文、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和藝術7科的部分專業及老師,學校改為江西師範學院(現江西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學院繼承了南昌大學全部校舍場地,大部分圖書資料,一部分儀器設備。
消失的古城 築衛城
簡介:築衛城坐落在江西樟樹市大橋鄉,離南昌只有約兩個小時的車程,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存。很多人並不熟悉它,甚至本地區的人或許也不一定聽說過,作為一個旅遊對象,它沒有湖光山色,沒有彩雲飛瀑,很難吸引一般遊人的目光,然而,這一切都無法阻止有心人紛至沓來。
築衛城全景圖
它的聲名不一定顯赫,卻在歷史的天空執著地划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痕;它不為大眾所熟悉,卻又堪稱名聞遐邇;它的面積並不是很大,卻蘊涵著豐富的寶藏,分明就是一部恢宏巨製。
築衛城城外水道
1974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和江西省、樟樹市文博工作者,在築衛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獲得上層為商周文化遺存,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的兩個不同時期的地層,從而就此翻開了樟樹地區人類歷史的「地書」。
築衛城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承載遠古文明。放眼望去,蜿蜒的土牆上茅草淒淒,間或有幾叢荊棘附著在土牆邊恣意地生長,古城裡空闊寂寥,一灣幾近乾涸的河水從城東南進入,穿過城中,隱在東北的豁口,河的兩邊則是起伏有致、枯榮交錯的草坪,看上去有些荒涼,若非事先有所耳聞,自是很難想像這就是有著「江南一大奇觀」之譽的築衛城,而就是這樣的一座土城,竟承載著一個遠古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