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點小學的語文教師,32歲才生寶寶的她對孩子抱有極大的期望,兒子5歲時就讓其上小學,比普通孩子早上了一年,如今正值兒子上小學,身為重點學校的教師,她對兒子的標準要求永遠都是100分,有時候兒子考了98分,她就會忍不住去訓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兒子的成績常常讓她覺得自己很失敗,為什麼自己教的了別人的孩子,卻無法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如此愚鈍?
而在今年4月時,秦女士還因為兒子一次考試只考了72分而留下遺書,吞安眠藥打算自殺,幸虧發現及時,最終保住了性命,後來經診斷,秦女士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每次當我寫一篇如何不打不罵教育孩子時,底下都必定有幾條留言義憤填膺的指責我,說:「孩子調皮的時候,說什麼都不聽,你們這些專家每天都宣傳不打不罵,你們的孩子是不是都教育的很厲害了,從來不會無理取鬧是嗎?」
甚至就算我寫一篇孩子不要「窮」養時,都有人連文章都沒看完就諷刺:「作者家裡有金礦,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
這些留言沒有讓我太生氣,但是卻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成功都需要他人來證明了,就像如果連你都會感冒,我憑什麼確信你是個好醫生;如果你沒有一個十分優秀的孩子,你憑什麼去指導他人如何育兒;就像這位教師媽媽,如果你的孩子考試都考不到滿分,我又如何去認可你的教育水平。
雖然這些言論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在育兒這條路上,不管何時,你看到的孩子都是片面的,我無辜的孩子,為什麼就要為了證明我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就要沒有了自己的小情緒他自己的小失誤,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她偶爾會哭鬧,也會耍小無賴,看了n多繪本,依舊大字不識幾個,她不是一個天才,不是一個學霸,但那又怎樣呢?
女兒2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玩角色遊戲,我扮演一位小寶寶,在「回家」路上因為「丟」了一顆糖果在那哇哇大哭,女兒馬上從地上爬起來飛奔到我身邊抱著我的頭安慰我「媽媽,沒關係的,媽媽不要哭,我們一起去找糖果吧。」
「丟」糖果的時候我沒有真的哭,可是女兒抱著頭安慰了我一頓,我就真的哭了,到那一刻我醒悟了,我突然有了力量和堅定,我不再在意那些留言,我養孩子從來不是要她為我證明什麼,我的孩子就是她自己,她偶爾特立獨行,偶爾放蕩不羈,但是至少她在自己的世界裡很真實。
很多時候,我寫育兒文章,不是為了讓大家依照我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只是把我知道的,寫出來,分享出來,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大家知道,育兒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家長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思考,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和問題,從而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方法。
不久前,長沙一位媽媽發布了自己5歲的孩子因為去噴泉玩水,結果不小心觸電的事,雖然最終從死神手裡奪回了一條命,但由於電擊傷,導致內部器官和各項心肌酶指標都非常糟糕,同時還影響腎臟功能的健全,以後甚至還可能有心臟問題。
在ICU重症病房裡,看著孩子醒來,媽媽含淚寫下這樣一段話:從前,對於孩子,我要求他才藝雙全,要求他知書達理,要求他自主獨立,要求他學業優異,要求他各種,而現在,我只要求他:健康,平安,快樂。
隨便翻翻朋友圈,相信十之八九的家長在孩子出生那一刻發的留言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可是隨著孩子長大,又有多少父母還能堅持初衷。
真的是孩子變得不懂事了嗎?變得愚笨了嗎?可惜孩子不是泥人,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憑什麼你希望他變成什麼樣,他就得變成什麼樣,甚至當他達不到你的要求時,你就要往他頭上扣上屎盆子,說他不孝,家長是否反思過,對孩子一天一個要求的是你,善變的那個人,是家長啊。
我見過最累的父母,就是使出渾身解數控制孩子甚至犧牲自我為了讓孩子成才的父母,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的父母,控制欲有多強?
有一個答案,讓我看到了無數家長的影子:「我有抑鬱症,因為我的媽媽,從小到大,我說的她要一一駁回,我喜歡的她一一摧毀,我想要的她一一嫌棄。
她對我的控制欲太強了,小到衣服花紋,大到人來人往的人,她可能沒有意識到,她打著「為我好」,做了太多讓我奔潰的事。
我想快點長大,但我還有好幾年要熬。」
在這個孩子的控訴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無奈,還有多少父母以愛的名義偷偷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情,有這樣一段話總結的很精闢:「要聽話」用來殺自由,「要孝順」用來殺獨立,「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殺想像力,「少管閒事」用來殺自尊,「養你這孩子有什麼用」用來殺自尊,「我不許你跟他/她在一起」用來殺愛情。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所以,愛孩子,不必多說,想要孩子聽話,就尊重他的情緒和感受,想要孩子孝順,自己就先做給孩子看什麼才是孝順,想要孩子認真學習,就自己先拿起書本,做的意義遠比說的效果好的多。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紀伯倫的詩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
再一次想到這句話,是看到熱播劇《小歡喜》里陶虹演飾的宋倩,自離婚後,她將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在了唯一的女兒英子身上,從一日三餐到習題輔導,精確到分鐘的學習規劃,為了英子備考特意辭職,見縫插針打聽英子所有的消息,宋倩竭盡全力做著自己「好媽媽」的人設,用「你是媽媽最重要的人,你是媽媽的一切」綁架著英子的情感和生活。
可是結果呢?宋倩用了足夠多的力氣,卻沒有培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最終逼的英子差一點就跳河。
而昨天,當我看到「孩子考98分家長卻患了抑鬱症」時,我腦海里再一次跳出這句話,我們對孩子真的太較真了。
孩子小時,他依賴你,那麼你就有責任去教他;可隨著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就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應該再去控制他的行為,而是去引導他,給他正確的指點。
你的孩子因你而來,但總有一天他會長大,他會離你而去就像當年你離開父母那樣,如果我們總是企圖操縱著孩子,不僅自己無法心安,甚至連孩子都要一生背負著你的喜怒歡樂,這樣的他們還如何去追隨自己的心,這樣的你們註定都無法擁有自我。
一直以來,我都在心裡默默告誡自己,養孩子盡力就好,既然我註定無法陪伴他一生,那麼該犯的錯就讓他犯吧,該撞的南牆就讓他撞吧,孩子越小,試錯的成本越低,如果註定這輩子一定要犯這個錯,那我寧願他越早犯越好。
兒孫自有兒孫福,愛他卻不犧牲自己,疼他卻依舊給他足夠的自由,這才是我理想中最健康的親子關係。
生兒育女是為了什麼?我見過最美的答案是: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遍,讓父母與他同行一段就好。
我一直相信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像弓和箭,在孩子小的時候,你鉚足了盡把弓彎曲,等孩子長大了,你再用盡全力讓箭從你眼前射出,雖然你只能看到箭的前段射的又快又好,但你也只能含著淚看著箭飛向遠方,直到消失不見,帶著祝福揮揮手。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