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發現神秘岩畫,據說是古越先民留下的,誰解其中謎?

2019-12-12     永康日報

近日,我們收到了熱心的縉雲網友「Youthman」的爆料:永康市舟山鎮與縉雲壺鎮交界處有古岩畫,風化非常嚴重,周邊採石場正逼近山體,你們再不來就可能看不到了。


記者查閱資料後發現,古岩畫在全省範圍內僅有仙居保留著遺存,舟山鎮的發現有望填補金華範圍內無岩畫的空白。


循著挖石聲,我們前往現場


在熱心網友「Youthman」的幫助下,我們聯繫了滴水岩聖岩寺負責人周閩堯,古岩畫就是他偶然間在滴水岩的一塊平石上發現的。


12月10日下午,周閩堯特意邀請曾對古岩畫進行詳細考察研究的人文專家王達欽、陳渭清陪我們前往。


「哐哐哐」……快到滴水岩時,我們就聽到打擊岩石的聲音此起彼伏,滴水岩周邊山體裸露著的岩體,在冬天陽光的照耀下一片蒼白,最深的已被挖掘出數十米深。


運石的貨車一輛接一輛,碾壓著崎嶇的山路,身後飛揚著一片灰濛濛的塵土。


「早在2016年,不少村民就強烈要求關閉這些採石場,但這些人就是不聽,停了一會兒,又來挖,再不阻止,他們就偷挖到滴水岩的地方了。」50歲的周閩堯話語中帶著擔憂。


壺鎮民間蛇醫首次發現


周閩堯是一位民間蛇醫,家住壺鎮駙馬村,喜歡探究地方人文。


清道光年間,周閩堯的先祖周松淳投資重建聖岩寺。輾轉百年後,2016年,周閩堯用僅有的幾萬元積蓄從一個村民手中買了回來。


2017年6月12日中午,天下起小雨,整座滴水岩風清氣朗,周閩堯像往常一樣來到滴水岩各處走走,想發現點什麼。


古岩畫所在平石


沿著平坦的山脊,他來到一塊數十平方米、狀如方桌的平石上。雨水將乾燥的石面打濕了,低洼處亮晶晶的,凹凸分明。


「這怎麼像是被刻出來的一隻鳥呢?」


這鳥刻在平石的正中間,雨水浸潤下輪廓分明,沒有露出小腳丫,蹲伏著的,憨態可拘,小小的尖嘴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尾巴則上翹著。


再往西走,周閩堯又驚奇地發現耙一樣的圖案。這些「耙」沒有柄,上方均露出一個不規則的圓頭,緊挨著頭的是四根朝下的線條,像是「耙齒」。


線條形成的圖案,則像一個個想展翅飛升的「鳥人」。


有朝南的,也有朝西的,其中有一個大如小臉盆的,中間橫著兩條粗線,像是一個「鳥人」綰著一條波浪型的腰帶,神氣活現。



在它的周圍則分布著像小碗大小的,則沒綰「腰帶」,有六七個之多。這些「耙」大多已風化,淡淡地消失在歲月的洗刷當中,只有在這種雨天才漸顯奇蹟。


「我看這些東西不是現在的人刻畫的,就馬上拍了圖片發給陳渭清。他當即說,這肯定是一些古老的圖案。」周閩堯說。


陳渭清又發給王達欽。後者是中國先秦歷史學會會員、浙江歷史學會會員,對縉雲特別是黃帝文化頗有研究。


正如老周自己想的,這些古岩畫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謎團。




這裡是古越先民的祭壇?


採訪當天,王達欽腿部疼痛,不能走路。聽說我們要來,他堅持要來現場見我們一面。王達欽說,見到老周傳來的圖案後,他和陳渭清興奮了很多天,也查找了不少資料。


他們說,鳥圖騰體現的是黃帝之子少昊清所統領的部落的鳥崇拜。「耙」近似有祖廟、祖先和神靈涵義的「宗」字。因此,滴水岩上的石台,就是黃帝縉雲氏一支——古越王族,在此舉行祭天祀祖的祭壇遺址。



在現場,正如他們所說,在平整的石面上,給我們展示的或許是一幅《先民望鄉祭拜圖》:


東邊鳥圖騰,就是金烏或太陽神鳥。在遠古神話傳說中有十日——十隻金烏。每天清晨,他們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


一群以鳥為圖騰的先民,簇擁著一位綰著波浪型腰帶的王,站在平石之上。


祭祀開始後,王一直遙望著遠方的故鄉。


他們期望通過祭祀以感動上天,好保佑他們像鳥一樣飛回故鄉,雖然這可能是一種奢望。


與這種假設相對應的是一段史料記載。


在遠古時代,東南沿海一帶居住著一群以捕魚為生的先民。大約在6000年左右,沿海一帶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海浸。


大量先民不得不從廣袤的海邊乘著獨木舟,往叢林密布、猛獸遍野的內陸遷徙,與在深山老林里生活的另一支先民相遇,融合。


其中有一支先民,就從被海浸而巨浪濤天的甌江下游,往甌江上游逃難,逐漸在縉雲、永康一帶定居下來。


這些先民,其實就是古越族的一支。安定下來後,帶頭的王對祭天儀式不能惜懷,率在滴水岩的平石上建立祭壇,以告慰上天和祖先。


王的頭顱所正對的南方,正是通往甌江下游——他們那被海水淹沒而回不去的故鄉。


滴水岩與縉雲壺鎮地界僅一步之遙。這一帶怪石嶙峋,層層疊障,形成天然的一堵堵石城牆,特別在霧天,一如飛龍乘雲,騰蛇游霧。


周圍視野開闊,南北分別有大喬山、銅山聳立,四周遠處還有其他重重青山疊翠,確實是理想的祭天場所。


滴水岩的岩畫極有可能是古越先民原始宗教思想的外化的心靈密碼。


「耙」喻示與仙居岩畫為同一時期


17年前的2002年,在仙居,朱溪小方岩一塊岩石上的幾個圖案被當地一名中學老師意外發現,後被證實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專家認為其中的一些岩畫創作時間應推至新石器時期)古越族留下的岩畫,從此填補了浙江省岩畫考古的空白。


水滴岩岩畫與仙居岩畫相似


之後,仙居陸續發現了多處岩畫,共計9處,13個點,其中由送龍山岩畫、小方岩岩畫、中央坑崖刻、西塘岩畫組成的仙居古越族岩畫群,已於2013年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些岩畫中,發現最多的是與滴水岩「耙」相似的圖騰。區別在於,仙居岩畫中未發現像綰著波浪型腰帶的橫線,這究竟是何因?尚需專家考證。


可見,這兩處地方的岩畫很可能出自同一時期。


謎團一先民是如何刻這些岩畫的?


從地質結構來看,滴水岩的地貌是岩漿噴發而成的,上面覆蓋著相對鬆軟的沉積岩(砂岩),下面則為堅硬的岩漿岩(花崗岩)。


在創作這些圖騰時,一些研究者認為,所出現的大量的「耙」,與先民崇拜農業有關。當時,先民正從狩獵走向農業社會金屬冶煉時代。因此,滴水岩的岩畫是用金屬器具刻畫出來的。有一個證據是,在滴水岩聖岩寺的洞穴內,還保留著貌似用於冶煉、直接在花崗岩上鑿出的石灶,灶口不到20厘米。灶邊就是一個同樣從花崗岩上鑿出、貌似用於淬火的水缸。但不知鑿於哪個朝代?滴水岩聖岩寺負責人周閩堯至今弄不明白。


對此,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刻畫的線條最寬的2厘米左右,深淺不一,刻線凹進去的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痕。從線條的粗鄙來看,滴水岩的岩畫,不應是用金屬器具刻畫出來的,而是用比沉積岩堅硬的石器刻出來。


理由是在9000年前,永康、縉雲壺鎮一帶就居住著「上山人」,還挖掘出同一時期的種種石器。


謎團二所刻畫的圖案代表什麼?


除了上面點到的太陽崇拜說、自然崇拜說、黃帝文化說之外,至今研究者還提出以下的說法。


一、生殖崇拜說。與仙居岩畫一樣,在滴水岩的平石上也發現了幾個「杯狀坑」。海外有專家認為,「這是生孩子的母親標誌,象徵整個生命的開始。」而鳥,也是生殖崇拜之意,像現在永康方言還習慣將男性嬰幼兒的生殖器叫「小雞雞」。


二、鳥圖騰崇拜說。越族先民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滴水岩的岩畫中的鳥圖騰,透露的是鳥圖騰崇拜。這種崇拜可說延續至今,比如燕子駐窩、喜鵲叫,在永康一帶,都是視為吉祥之事。


三、農業崇拜說。耙鋤作為農業生產工具在中國已有 1500 年以上的歷史,雖種類較多,但基本為銳齒狀,用於表層土壤的耕作。考古發現,早在9000年前,永康、縉雲一帶就是稻作文明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先民較早就進行農業工具製造。因此,有學者認為在岩畫中出現耙鋤類工具的圖騰,反映了當時的農耕祭祀思想。


這些岩畫代表著什麼

該如何保護這些岩畫?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內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XnP-m4BMH2_cNUgcZ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