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我國乳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實現各環節全覆蓋監管,國產乳品質量顯著提高。縱觀國內乳企管理不難發現,國產乳品的質量已經得到最嚴苛的監管。通過源頭質量把控,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全流程監管等手段,目前國產乳品的質量顯著提高。
抽檢合格率高於進口乳品
「奶牛養殖水平提升,使奶源更具安全性。現在國內牛舍臥床環境和牛體乾淨程度都大大提高。如今的飼料營養更加均衡,大量進口美國苜蓿乾草,鈣、磷和蛋白質含量較高,使得牛奶中蛋白質和乳脂含量大幅提高。」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說,「奶牛規模化養殖程度不斷提升。2007年,我國奶牛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不到20%,如今已明顯提高。同時,全國規模化養殖場單產水平已提高到接近乳業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
「另外,奶源標準化生產和安全性獲得不小進展。」李勝利認為,如今基本實現從手工擠奶向機械化擠奶的轉變,基本實現全管道化輸送。一些乳企實行「種養結合」的全產業鏈模式,從源頭牧草種植、奶牛飼養到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售後服務各環節全程可控。
同時,乳業監管得到空前加強。據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原理事長宋崑岡介紹,2008年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各省局對轄區內乳企每月安排一次檢查,乳製品每季度全覆蓋抽檢1次,派專員駐廠監督;對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各批次原料乳粉進行三聚氰胺檢驗,月月抽檢全覆蓋並開展不定時、不通知的「飛行檢查」。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均超過99%,高於進口乳製品,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更高,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已經多年保持在100%。
以更高標準自律
分析國內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信心未完全恢復的原因,與輿論宣傳不到位導致消費者感知度不足,以及國標較低加劇消費者的「不安全感」等相關。
據了解,目前我國規模牧場牛奶平均優質乳蛋白含量並不低,乳脂含量基本與歐盟持平,每毫升體細胞數和菌落總數也基本與歐盟持平,乳品檢測和質量合規成本占企業總成本比例,高於乳業已開發國家。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質量檢測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說,消費者仍然存在「慣性心理」,根據固有印象覺得國外同類產品就是比國內「質高價優」。這種消費心理出現的一大原因,就是輿論正面宣傳引導不足,甚至有些自媒體喜歡放大國內乳品市場的問題,以問題博眼球、賺流量。比如,在國內乳企出年報的時候,負面新聞就會很多,但細看一下,絕大部分都不是質量安全類問題。自媒體的炒作行為,使乳業輿論環境錯綜複雜,影響了消費者判斷。
乳品國標定得過低,影響到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認知,加劇了 「不安全感」。伊利一位負責人說:「伊利根本不能按國標生產,國標的標準太低了,伊利是按歐盟標準,比國標大部分指標高一倍以上,企業內控指標線比歐盟標準再提高30%。全國大部分乳企都能達到歐盟標準。」
注重消費習慣培育
其實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的信心正在緩慢恢復。為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企業表示,將保持生產高質量產品、加強高標準監管,同時進行消費習慣培育,並著重與進口乳品進行差異化競爭,在「鮮」上下功夫。
相比乳業已開發國家,我國乳業在規模經營方面劣勢明顯,土地、飼料、能源成本均高於國外。國產乳業近年來不斷受到海外廉價原料奶和大包粉的衝擊,因此要揚長避短,發揮本土鮮奶生產優勢,進行差異化競爭。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畜牧處副處長王建龍說,牛奶保質期短,不適合長距離運輸和保存,因而優質乳只能產自本土。他認為,全球奶產量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於貿易,這給我國乳企提供了發展空間。我國可以大力發展液態奶,特別是保質期短、冷鏈要求高的低溫液態奶,壓縮大包奶粉生產,提升附加值高的嬰幼兒奶粉生產能力,培育奶酪等乳製品新增長點。
監管應聚焦乳品質量安全,對檢測方法進行評估改進,對乳品質量監管進行分級評估。業內人士建議,乳業監管可進一步聚焦安全指標,針對乳業發展新情況做出適當調整。根據這幾年乳品質量提升狀況對檢測方法進行評估改進,從針對三聚氰胺事件的應急監管機制轉為常態化、制度化檢測;對於原輔料里已檢測項目,如加工過程不發生變化,對成品可不再檢驗;對有些項目可由批批檢測改為風險監控、按月抽檢檢測,對乳品質量監管進行分級評估、管理和通報。
業內人士建議階段性提升國標,重塑國產乳品高質量形象。乳品國標的修訂和提升可分階段進行,並進行相關行業影響評估。國標應主抓體細胞、細菌、重金屬、藥殘等安全指標,並將體細胞這種反映奶牛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從參考指標變成強制指標,促使企業更嚴格把好產品質量關。(張麗娜 王靖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