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門慢的藝術(深入靈魂的美文)

2019-07-01     現代課程網

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放棄的,沒有一個受教育的人是該被放棄的。父母放棄子女是錯的,教師放棄學生是錯的,而孩子本人,更沒有理由放棄自己,因為「自暴自棄」,就不只是教育沒希望,而是人類沒有希望了。——台大教授周志文

一個優秀的孩子,又會彈鋼琴、又會跳舞,還會畫畫,學習成績還好。長大了,讀初中了也是什麼都會,每次考試前幾名,考上重點高中,高考又成為狀元或者前幾名,考上國外或者國內最好的大學。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幾年以後讀研究生,再讀博士。你看,父母親也榮耀了,感覺我的孩子很優秀,不到45歲可能就是一個副處級幹部了,不到50歲就是個正處級幹部了。

親戚朋友、同學、家人逢人便說我的孩子有出息。不到55歲他就進監獄裡去了,父母親這個時候還流著一行老淚,我的孩子怎麼會出現這個情況,自己的子女剛好長大成人,進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現在它已經成了普遍現象了。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要的嗎?當年我們追求分數、琴棋書畫、那麼多才幹,最後走向這個道路,而這個又不是個案,在現在制度下又成了基本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的現象,那我們就要思考了,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原來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1.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引導孩子轉向愛、善、智慧。

那麼我們現在能不能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靈魂出了問題。柏拉圖說過一句話「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那麼我請問轉向哪?往哪轉?引導孩子轉向分數、轉向才能、轉向才幹、轉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寫了一本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解放心靈,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裡?我研究的結果是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你學過哲學,在西方哲學裡面「愛智慧」就是哲學,那我加一個善,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你說這個人今後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裡去呢?而恰恰這個東西是我們全世界的普適價值,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忘了。

2.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在《商務旅行》雜誌評選的宜商宜居世界城市中,成都被評選為了「全球宜居城市」,有人到了上海、紐約、台北、香港和成都進行了一個測試,結果是成都人走的最慢。測試人員就隨機選取了一位老人問:「老人家您好,請問成都人走路為什麼總是那麼慢呢?」這位老人用成都話回答了他一句:「反正都要死,走那麼快乾啥子嘛。」反正都要死,走那麼快乾什麼,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哲學問題。你看,一位老人沒有學過哲學,她就知道這個道理,反正都要死,我們人走那麼快乾什麼。

所以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什麼叫教育?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們,子女就要這樣養,要慢,不要著急。上帝讓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給予他存在的價值體現,你記得我這句話,黑格爾說「存在即價值」。

3.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指向。

現在的某些學校說「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都是這樣的無聊、矯情的語言,以為這樣就能把教育做好了?不要今天看到我們校園門口上寫著「熱烈祝賀某某成為文(理)科狀元,就以為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成功。我剛才說了,孩子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說一個孩子為什麼有價值?因為他有可能性,他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結論是:第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指向。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在喜歡畫畫、喜歡彈鋼琴,他今後就一定是個藝術家,可能他今後從事的工作和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有無限可能性。看一個孩子成績不行就開始下結論,說這孩子今後是擦皮鞋的或者將來沒有出息,哪有這樣的教育呢?我們現在好多名校幹什麼事,名校選孩子讀書,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有限,選擇名校的人就多,於是名校就有資格來進行篩選,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說是對的,但是從做教育的角度來說又是錯的,選擇人的教育叫「偽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還要考試入學,兩科語數,小學低於198分,沒有特長,一律不能錄取。我所在的學校收的是幾十分、120左右的孩子,我們還是要把他們教出來的。

4.教育的新常態就是要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到教育規律

為什麼說要潛心育人?潛心是一種境界,現在有幾個人可以潛下心來做事?我們好多時候都把學生當作了手段,而不把學生當作我們的目的。你看,為什麼當作手段了?使勁培養,培養好了以後我得高額獎金,這是他獲得獎金的手段、獲得名譽的手段,於是難免浮躁。現在有很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手段,學這樣、學那樣、考狀元、讀名校都是臉面的問題,就是當成一種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長來滿足我們成年人的某種慾望或者需求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一定出問題。

一個簡單的教育規律,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現在初中老師布置作業,孩子11、12點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說了。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成長規律是怎麼樣的?這些孩子在深夜11點到3點之間,尤其是1點到3點之間,腦垂體分泌兩種很重要的激素,一種叫性激素,一種叫生長激素。有光照、有壓力它不會分泌。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壓力大,他長得就不好,這就是規律。如果老師懂了這個規律,那布置作業的時候就一個要求,最遲10點半孩子必須入睡。因為孩子入睡兩個小時以後才可能進入深睡狀態。你看我們現在遵循這些規律了嗎?不管,使勁學,為了分數、為了技能、為了才幹。

對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歸到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新常態。

5.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教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也是教育的哲學思辨。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哲學家是怎麼看待教育的,最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什麼叫過頭?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都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布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第二個,「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能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但是他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要勤奮學習。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所以這裡面有個適當,「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一定要學這個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的這三個原則,有幾位校長知道?看了這麼多的教育巨作,這麼多的教育大家說東說西,就不從哲學角度來說,你看問題多大。

6.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你看我們現在做教育都是為了適應外界,很多同學因為要去適應社會,結果就把社會最亂的東西學會了,我們學校教的主流價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須要豐富內心。簡單的說,學習或者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最核心的應該是為己的,不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為父母學的,而是為豐富自己學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他通過自己學到的東西再來回饋社會,這是我們的一個附屬產品。他為自己學的一個附屬產品、客觀產品就是他一定是為這個社會做好,他自己如果都不豐富怎麼能夠為社會好,他是破壞社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O_uGGwBmyVoG_1ZzWwl.html